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德育工作者們奮斗的目標。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當前德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充分挖掘、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能提高德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德育教學中職學生課程資源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需要專業的知識與技術,更需要過硬的思想道德素質。這就要求中職學校的德育教學,必須開發出符合自身特色的課程資源,并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資源培養高品位的社會人才。為此,筆者結合德育課程的相關內容,從以下三方面談談如何利用德育課程資源于德育教學中,以求拋磚引玉之效。
一、挖掘家校資源,引導學生言行
家庭學校是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父母、老師的人格魅力影響著學生的一言一行,他們自身的經歷和知識財富豐富著德育課堂教學。在德育教學中,挖掘家校資源來教學學生,引導學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教師既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又是課程資源的利用者,而學生家長就職于各行各業,他們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工作經驗是師生寶貴的資源財富,能讓學生有效感悟人生哲理,直面現實社會,擁有健康的人格和心態。
例如,教學職業生涯規劃時,有的學生對社會的期望值過高,不切實際;有的學生則渾渾噩噩,對所學專業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有哪些都弄不明白。為此,教師可以組織一次家長會,來個現實版的百家講壇。老師把自己從師的經歷以及付出的努力介紹給大家;家長則把從業的成功和失敗和盤托出,其中不乏辛酸和苦悶的,道出了生活的不易,有的家長還詳細地介紹了崗位的要求和辛苦程度,讓學生就業早知道,有個不怕吃苦的心理準備。
老師、家長的經歷警醒著學生,他們根據自己的專業向老師家長詢問著、了解著,不時調整著自己的思路,明確努力的方向。優質的家校資源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學生,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養成各種優秀的品德。
二、利用網絡資源,構建新型平臺
當今社會是互聯網的時代,網絡已廣泛滲透到人們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中,中學生們尤其鐘愛,不光是它的便捷深受大家的青睞,如網站、BBS、QQ、E-MAIL等,還因為它有異常豐富的信息資源供人們查閱。因此,中職德育工作也應順應歷史的潮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需求,充分利用網絡及其資源,構建新型的德育教學平臺,富有成效地開展學生的思想品德法律教育。
例如,在教學抽象的法律知識時,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尋找相關的案例進行分析,網絡資源可為師生打開了另一片廣闊的天空。在德育教學實踐中,老師可以自己在網絡上尋找教學資源,然后進行篩選,備課,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課堂上結合課本知識進行多媒體講解,讓學生快速理解深奧的法律知識;也可以放手讓學生親自去網絡查找資料,來應證書本上的法律知識,網絡資源的開放性、時空性刺激著學生的感官,激發出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通過網上收集資料,一方面,開闊他們的眼界,獲得更多的信息,擴大知識面;另一方面,讓他們從鮮活的案例中掌握知識,體驗成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習服務的理念。
誠然,網絡具有兩面性。但只要我們引導有度,讓他們意識到網絡的功能,感悟到網絡的真正意義,同樣能把他們引向正道,老師要及時肯定他們的搜集成果豐富了課堂的教學資源,這是一舉兩得的教學成果。
三、借助鄉土資源,提高教學成效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于身邊的事物總有著特殊的親切感,更有深入了解的強烈愿望。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才能提高德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更能使德育教學由單一渠道、固定時空向全方位、立體化轉換,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質量和效益。
例如,南京是歷史名城,許多名人古跡都是學生的德育教學基地,在教學哲學與人生時,老師可以利用鄉土資源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如組織學生參觀中山陵,拜謁國父孫中山,了解孫中山的生平事跡:成立中國同盟會,推翻晚清政府,結束封建帝制,提出三民主義和五權分立思想,建立共和體制,創建黃埔軍校和中山大學,領導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創立“中華革命軍”等。讓學生通過一幅幅圖片,感悟一代偉人的愛國思想和豐功偉績,在潛移默化中對照偉人,正視自己的不足,心中慢慢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種體驗的強烈程度是課堂教學所不及的。
鄉土資源是廣大學生熟知并為之驕傲的資本,不論是現代的還是歷史的,只要是發生在本土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人們都會津津樂道,并以之為榜樣,提升自己,教育他人,對鄉土資源信息的利用,有助于學生從典型事例中認識人生的價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四、引入行業資源,促進職業發展
作為以培養“準職業人”的中職學校,行業的職業道德要求對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德育教學中,引入行業相關德育課程資源,對促進學生正確的職業觀點養成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例如,在《職業道德》課程教學中,結合學?!暗罔F”“燃氣”“園林”“市政”等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地鐵公司、燃氣公司、園林公司、市政建設公司等企業合作探索共建課程,積極地將企業的文化、管理制度、職業道德要求等引入到德育課程教學,邀請企業技術專家、優秀工作者等到校給學生授課,開設專題講座等。另外,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實施現場教學等,從而使學生在校階段即對企業和今后的崗位產生職業認同感,有效的縮短了從學生到“職業人”的過渡期,能夠盡快的走上工作崗位,適應起企業對崗位的要求。
在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中,大力引進行業資源,與對口企業開展互動,共建課程標準、挖掘充實教學內容,將對職校學生的職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總之,課程資源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用心挖掘就不難會被發現,在德育教學中充分利用好信息資源,不僅生動了課堂教學,還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和職業發展空間,讓學生們見多識廣,提升學生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