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體式”是指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和傳輸中國文化精髓能力的創新性培養模式,它旨在開啟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性、挖掘學生翻譯中國經典作品的基本能力。此模式的實施貫穿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1級英語翻譯專業《高級英語》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在實驗班和普通班進行的為期一年的跟蹤調查和測試,數據表明實驗班學生在新模式運行下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并且體現了此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三位一體式”跨文化交流思辨文化自覺性傳輸文化精髓在大力提倡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形勢下,我們不僅要對內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而且要對外傳輸中國文化精髓。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也應與時俱進,尤其是翻譯專業的學生,更應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文化傳播的能力融為一體,積極思辨和體認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文化自覺性,提高自身的綜合英語水平。“三位一體式”培養模式就是基于這一時代要求的大氣候和高等教育培養模式深化改革的小氣候創建而成,它彰顯了本土文化和異國文化融入英語教育的創新性理念。
一、“三位一體式”培養模式是適應新形勢發展、深化外語教育改革的一種探索
我國將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納入文化建設的戰略決策之一,另外,根據國家教育部制定的《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高校外語專業學生在異質文化的課程學習中,應該打好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注重各項語言技能的全面發展,培養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差異文化的靈活性,堅持不懈地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使本土文化的傳承和西方文化的認知共同推進、兩相并舉。
(一)培養英語翻譯專業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時代使然
跨文化交流學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是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提出的。由于communication在漢語中可翻譯成“交流”“傳播”“交往”“交際”等不同詞匯,所以,在漢語翻譯中的“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際”共指同物,它們都是指擁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號系統的人們之間而進行的交流。
多元文化和多語社會的世界格局不可抗拒,使得跨文化交流不再是人們選擇或不選擇的自由,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外學者薩默瓦(2013)指出,文化是動態系統,并非存在于真空中,而是易于變化的;文化變化的途徑是:革新、傳播和同化。由此可見,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必須順應文化發展的潮流,我們應該深刻體會交流雙方所處背景文化正經歷不斷豐富和變化的過程,在我們增進了解異國文化的同時,應該克服文化差異所產生的交流困難,消除交流中可能產生的矛盾或沖突。
(二)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是外語專家大力提倡的教育目標之一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這一術語在西方被廣泛使用,在國內有人把它翻譯成“批判性思維能力”,但是,語言學家文秋芳將其翻譯成“思辨能力”。何其莘和專家們于1999年發現,外語專業學生患有思辨缺席癥,需要引起密切關注和認真研究,這一發現引起了我國外語界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國內語言學家文秋芳(2009)、黃源深(2010)、李莉文(2010)、孫有中(2011)等都在英語專業學生“為什么需要”和“怎樣”培養思辨能力的問題上進行了相關研究。
由張漢熙、王立禮主編的《高級英語》是我國大學高年級英語教材,2011年王立禮將《高級英語》第三版在內容上進行了較大程度的更新和補充,使西方經典作品和時代新作并存,并注入了新的文學審美體驗、情感塑造和心理感知的信息和素材;她將教學目標明確定為:繼續并深入文化內涵教學,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在教材中專門設置了訓練學生進行思辨的練習環節,在閱讀材料后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配套思辨題,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和閱讀練習聯系起來,積極思辨,拓展思路,從而以多維度或多層面的視角,挖掘信息內涵和所給材料之間的邏輯關系,促使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開啟并逐步提高體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文化自覺性。
(三)培養英語專業學生“傳輸中國文化精髓”的能力有助于避免本土文化的缺失
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的今天,讓世界了解中國、讓文化走出國門,體現我國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及作用已是大勢所趨。自從2004年以來,我國在借鑒英、法、德、西班牙等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公益機構,即“孔子學院”。孔子學院(課堂)采取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面向大、中、小學、社區和企業,教授漢語,推介中華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
在國內,許多大學生已充分認識到,他們在長達10年之久的英語學習之后,無意識地出現了本土文化失語的趨勢,在他們看來,我國學生不能因為長時期學習英語而荒廢了本土文化肥沃的土壤,不能缺失我們自身文化的根之所在。他們認為,英語專業學生更應該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不僅在國內要保護它的繁榮空間,發揮它對國民意識形態的指導作用,而且在國外也要開墾它的生存土壤,為它的傳播和璀璨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使其威揚四海,綻放光芒。
二、“三位一體式”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三位”之間的相互關系
語言、文化和交流三者融于“跨文化交流”和“傳輸中國文化精髓”之中,交流是用語言將文化外化,而跨文化交流和傳輸中國文化使得中西方的語言、文化和交流三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本人將“跨文化交流”和“思辨”這兩個英語教學目標與“傳輸中國文化精髓”這一時代命題嫁接起來,整合成“三位一體式”的培養模式。
語言學家胡文仲對外語教學研究和跨文化交際學之間的關系做了一系列的研究,隱射了外語教學離不開對本土文化和異國文化之間差異的體認,指明了在了解文化差異之前,必須加深了解本土文化,但是,對于英語翻譯專業的學生來說,僅僅了解本土文化還遠遠不夠,他們應具備將英語和漢語的文字語碼進行雙向轉換的技能,這就需要他們通過學習我國經典作品的翻譯,開啟自身的文化自覺性,并培養他們翻譯我國典籍的基本能力,逐步將蘊于我國經典作品中的文化精髓向外傳輸。
雖然在某些英語課程的學習中,教師已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但是大多數受試學生對“思辨”在課堂上的表現形式和具體環節仍然感覺不太清晰,所以,要使學生真正進行思辨,并且在思辨的過程中不斷增強其邏輯推理和理性判斷的能力,教師就必須明晰培養的目標和具體的實施步驟,而“三位一體式”培養模式將使“思辨”環節和其它兩個組成要素之間的關系更加明朗化,使課堂實施的目標更加靶向化和集中化。
本人將此模式運用到《高級英語》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同時,通過“計劃-實施-反饋-修正”這一行動研究的過程,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在第一學期結束后,整理學生反饋信息,對照相關教學內容進行認真檢查和反思,并調整、修正第二學期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完善此模式實施的具體環節,從而以數據分析的結果來展示此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二)中國文化精髓和中國經典作品之間的關系
中華文明以頑強的凝聚力和雋永的魅力,歷經滄桑地延續了五千年,它使圣賢智者代代輩出,使傳統文化薪火相傳。這個人類智慧瑰寶的傳承得益于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大量典籍,如: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論語》和《弟子規》,老子的《道德經》,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唐代魏征的《群書治要》等,都是圣賢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的智慧結晶,而且這些歷史典籍還記載了關乎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領治國、鞏固政權的政治謀略和戰略思想。這些文化經典不僅使中華民族福孫蔭子,而且不斷傳播到世界各地,給世界人民帶來和諧和安定。
20世紀70~80年代,西方學術界研究發現歷史的敘事結構,意即:歷史既是過去發生的事件,又是敘述過去這些事件的故事。撰寫歷史的目的在于真實記錄歷史事實,好的歷史敘述可以把過去的事件栩栩如生地呈現給讀者,無論時代多么久遠,當讀者在閱讀時,會立于源頭,俯瞰變化。因此,這樣的歷史著作不僅有永久保存過去歷史的價值,而且具有贏得代代讀者贊賞的文學價值。
中國是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泱泱古國,其歷史學家的著作蘊涵著超越真實和短暫的事件并揭示出永恒和普遍性事物的文化價值。例如,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不僅是我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而且是比《離騷》中屈原感憤更深的文學之作,它是文學與史學高度統一的曠世之作。書中描述了恢弘的上古世界,充溢著崇高的人文精神,呈現了中國先民用智慧和勤勉開創的歷史基業,以及先人對生命的尊重、對至善的追尋、對精神的仰望和對民族的付出而構成的崇高精神世界。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勤勉奉公、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英勇群雄的精忠報國等歷史故事為我們譜寫了蕩氣回腸的英雄交響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古籍珍寶。
北宋史學家和政治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意為“鑒于往事,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它以敘述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后果,以此歷史為借鑒,警示統治階級對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策略制定需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為當今管理者提出了政治家應該具備的遠見卓識和宏偉韜略的領導才能,也為和諧興國、將實現個人夢想和新時代中國夢緊密聯系起來的長效之策提供了堅實基礎。它倡導的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著等品質使我們不僅從中學到了治國之策,而且使我們體會到了為人之道。
綜上所述,歷史之作《資治通鑒》和《史記》不僅僅是歷史文獻的簡單匯集,而且是包含人的因素在內的一種敘述,它們在敘述結構上都有起承轉合的演進,在敘述事件發展或局勢變化的最后,都達到一個有意義的結尾,并將事件放在道德秩序的框架里,給人以懲惡勸善和匡扶正義的警示,這恰好說明了中國文化很早就已蘊育在古籍作品之中。經典不是作為過去的古董,而是作為現實中起作用的典籍存在,它所起的作用不僅僅是字句的訓詁,而是包含義理的闡發。研習經典作品如同與經典對話,經典代表了傳統的智慧,可以給我們教益,它對一代代人產生影響,形成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明,內成就一代民族豪杰,外譜寫一世歷史篇章。
毋容置疑,要想了解和傳承中國的文化精髓,就必須重視對經典作品的欣賞和研習,要想對外傳輸中國的文化精髓,就必須體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且掌握中國典籍漢譯英的基本翻譯技能。
三、“三位一體式”培養模式的運用及其效果
(一)模式的運用過程
在此培養模式運用之前,本人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英語翻譯專業2011級的某班級作為實驗班,對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文化自覺性以及翻譯中國經典作品的基本能力分別進行了初步調查和測試,并對每個受試主體做了特殊標記,以便在分析跟蹤數據時識別受試者的身份。在為期一年的模式運用期間,本人要求學生課外完成經典作品選段的翻譯作業,并為他們提供了簡短的原文評注、著名漢學家的譯者介紹和已譯版本,以使他們更好地了解作品誕生的時代背景和翻譯家對中國文化底蘊的徹悟。另外,要求學生對課文中體會到的西方文化進行思辨之后,在課堂上口頭陳述自己的觀點,或設置情景對話與短劇,進行組與組之間的情景交流,從而提高他們在思辨之后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過課堂內學習和討論、課堂外消化和思考的教學方式,使“三位一體式”培養模式在教學中得以貫徹和實施,這不僅加強了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自覺性,而且增強了他們對翻譯專業的興趣和對本土傳統文化的熱愛。
在此模式運用接近尾聲之際,針對前期已調查和測試的三方面,本人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和測試。然后將實驗班的初次數據和跟蹤數據進行相關樣本的T檢驗,并且將實驗班和同年級某個普通班所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進而驗證此模式在《高級英語》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效果。
(二)模式的運用效果
此研究用定性和定量兩種分析方法,檢驗“三位一體式”培養模式的運用效果,具體說來,本項目組成員將學生思辨活動之后所體認到的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整理,顯示學生在新模式培養下獲得的認知。
1.實驗班學生“思辨”之后體認到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當實驗班學生完成課堂學習內容和課外翻譯作業之后,對其中的文化內涵進行積極的思辨,然后在課堂討論環節總結出中西方文化的諸多差異。主要差異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1)文字。菠茨提出“漢字是一個邏輯象形的書寫系統”。一個符號表示一個音節,叫做“音節符”;一個符號表示一個詞,叫做“意符”或者“詞符”。漢字的書寫系統屬于“意符”這種情形,它把整個詞的發音變成可見的形式,是“注音”文字;而西方的字母系統則是以拼出單個音的形式來表示每個音,它與口中語言發出的聲音一致。
漢語表意文字反映了古人造字的理念,它擁有的圖畫功能給人們呈現出一連串的圖畫或意象,使我們透過每個漢字,可以了解古代先人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而西方文字是抽象的,是在人的頭腦里任意創造的,印歐語系的這種抽象結構有助于基督教建立起來的超越永恒現實的概念,它能表達抽象概念以及超越思想或形式上的觀念。
(2)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基本上都是等級制、封閉式、家族式。各節日還有其不同的特色食品,如:餃子、元宵、粽子、月餅等。而美國的節日卻表現出人們的互動性、眾人參與性、狂歡性、熱烈情緒的發泄性,如:感恩節、圣誕節、情人節等,這與中國節日的封閉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這些恰恰體現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社會前進的必然,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群體性、眾人的共同參與性,順應了現代社會的人們渴望互相交流、群體參與、共同發泄情緒的愿望。因此,西方節日很容易為國內的年輕人所接受和喜愛。
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圣誕節是各自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它們都體現了中美文化所強調的幸福和諧的因素。但中國的節日更傾向于表達人們的思鄉之情,以及儒家文化所強調的和諧與仁愛;美國的圣誕節是指人們因為上帝給予的禮物而祈禱,強調基督教所倡導的仁愛與平等的精神。他們認為人生來有原罪,必須通過信仰上帝,參加宗教儀式和不斷懺悔才能贖罪,才能得到靈魂的凈化和心靈的快樂。
(3)神話故事。中國神話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形式,是遠古時代人民所創造的、反映自然界、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社會形態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折射出耀眼的藝術光芒。如:女媧補天,大禹治水,鯤鵬展翅,鳳凰浴火等。而西方的神話主要與基督教的宗教色彩有關,如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中國神話故事保留了原語的文化形象和民族特色,它描繪的是人們向往的、幻想中的理想王國,而不是像西方傳說中人們希冀上帝顯靈,賜予精神靈魂的烏托邦式的王國。
(4)宗教信仰和哲學思想。信仰的本質是人類對自己心中王國宗主的向往與精神皈依所在,它給人注入神圣的目標,引導人們去反省自我,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欲、愿望、行動等的根基,它作為一種內驅力,去推動人們從事德行,使自己在道德踐行中體悟到人生的尊嚴和神圣,并將各種具體的道德行為組織起來,形成價值觀和行為系統。
中國傳統思想中有影響力的儒、道、佛是各不相同的三大主流哲學思想。儒教關注的是以一套人際關系原則為基礎的倫理和政治行為,而道教和佛教則以神秘的意義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三教相輔而行,涉及的問題囊括天下萬物及根本、自然與人性、人生與社會以及冥冥之中的神力等。簡言之,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然而,西方早期的基督教受希臘和希伯來文化的影響,信仰耶穌誕生之后顯現出的先知預言。
在儒家傳統中,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論,他認為,人心本能地具有四個善端?!豆珜O丑上》中寫道: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由此可見,孟子認為人性有善的開頭或根源,若加以正確引導和培養,就可以使人成為完人。然而,基督教則認為,人皆有罪,只有神特別恩寵的少數人才可以成為圣徒。
《論語》中體現的孔子思想,關切的是現實的人生,而非來世或天堂。他關切的是給人以道德的指引,崇尚以“仁”為美德,從而創造人世間的樂園,但這里的樂園并非《圣經》里的伊甸園,而是孔子理想化的上古三代之太平盛世。對于孔子來說,回到上古時代的完美不是通過信仰或神恩的給予,也不是等待救世主的第二次降臨,而是通過人類在目前和現世的努力,依靠每個有道德的君子去恢復那失去了的黃金時代的文化,而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將來可以實現完美。這里的理想社會是和平富裕,公平安定,正如曹操的《對酒》中所描繪的“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不斷。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德廣及草木昆蟲”的美好社會。
(5)世界觀和價值觀。中國人認為天人合一,世界萬物皆一,構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而西方人認為世界的組成部分是對立的、并存的、相互獨立的,即“物我兩分”,如:精神和物質是相互矛盾的關系。中國人尊師重教,謙恭含蓄,強調通過自強來實現自我,倡導和諧,崇尚和合文化;而西方人則敢于挑戰權威,張揚個性,強調自信,奉行自己選擇的教派,追求自由、民主和平。
2.實驗班學生的相關樣本T檢驗的結果
接受這項研究的實驗班學生有23人,由于樣本容量小于30,本人采取了t檢驗的統計方法,分析實驗班學生在模式運用之前和之后的三方面能力(即:跨文化交流能力、文化自覺性、以及翻譯中國經典作品的基本能力)是否明顯得到提高。相關樣本T檢驗中的顯著性標值sig分別為:p=0.021,p=0.03,p=0.017,由此可見,在“三位一體式”模式運用一年之后,實驗班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文化自覺性以及翻譯中國經典作品的基本能力均與模式運用前存在著顯著差異,而兩個不同階段的統計量t值也表明學生分別在這三方面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實驗班學生和普通班學生的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
在運用此模式的過程中,本人對未運用此模式教學的普通班學生27人和模式試驗班23人進行數據比較,通過獨立樣本的t檢驗中sig標值分別為p=0.036,p=0.024,p=0.009可以看出,檢驗結果有統計學意義,換句話說,采取“三位一體式”模式進行教學的實驗班比未實施此模式的普通班學生有較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較敏感的文化自覺性和較高的典籍翻譯基本水平,而且他們在文化差異的認同、文化差異的適應和文化差異的融合這三方面也展示了比較突顯的進步。
四、結論
在我國文化建設和高等英語專業深化改革的推動下,“三位一體式”培養模式(即:跨文化交流、思辨、傳輸中國文化精髓)的探索有助于學生經過思辨活動的訓練之后,在跨文化交流、文化自覺性和翻譯中國經典作品基本能力這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經過積極思辨之后,實驗班學生體認到的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差異以及t檢驗的統計量值可以證明,“三位一體式”培養模式在《高級英語》課程教學中能夠得以實施,并且其運用效果已經得以顯現。這一模式研究的目的旨在普及和推廣它在英語翻譯專業相關課程中的運用,從而在整體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綜合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何其莘,殷桐生,黃源深,劉海平.關于外語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24-28.
[2]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外語界,2010,(1):11-1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外語界,2013,(06).
[4]胡文仲.試論我國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回顧與展望[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01).
[5]李莉文.試析英語專業技能課程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的關系[J].中國外語,2010,(6):68-73.
[6]薩默瓦.跨文化傳播(第六版),閔惠泉等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7]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3):49-58.
[8]文秋芳等.我國英語專業與其他文科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09).
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英語專業學生‘三位一體式’培養模式的實證研究”(編號:2013161)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