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是小學數學的基本目標之一,特別是空間想象力在小學數學中是一個難點。根據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通過空間與圖形教學,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小學數學空間想象力生活情境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的基本目標之一,特別是空間想象力在小學數學中更是占據了重要地位。空間想象力是人們對事物的空間形式進行觀察分析以及認知的抽象思維能力,而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對于通過圖形來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一定的難度。那么,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呢?我結合小學數學中的空間與圖形方面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討。
一、在生活情景中感知圖形特征,培養學生對空間的認識
1.在導入時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生所學習的東西越貼近熟悉生活,學生的接納的自覺程度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借用這一點,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快速進入教學內容的學習。比如,在學習“認識圖形”時,我們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搭建積木活動,學生對這一生活情境很熟悉,很感興趣,在此基礎上,我們讓學生在搭建的過程中說說自己用到的積木的形狀,這樣使得學生對已經認識了的正方體、長方體以及圓柱等立體圖形更加熟悉,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引領學生觀察它們的形狀,描述它們面的組成,等等。這樣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讓學生感到數學的無處不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學生對知識的畏懼,樹立了學習的信心。
2.在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感知圖形的特征
在導入的時候創設生活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進行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情感。比如,在學習《旋轉和平移》時,我們要聯系生活實際,因為旋轉和平移雖然是兩個抽象的概念,但是他們在生活中很常見。例如,每天早上升的國旗、教室里不停轉動的風扇、能夠進行左右推拉的門窗等,通過它們對旋轉和平移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進而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旋轉和平移運動,這樣從生活中獲得了形象的感知和體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方格紙上,通過“移移”“說說”“填填”“畫畫”,對其幾何特征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索,學生掌握了平移的距離和方位,對于空間感進一步加強了,生活化的教學使學生快速抓住特征并達到初步感知的效果。
二、在主動操作中總結規律,提高學生對空間的認識深度
1.在主動操作中強化空間觀念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在主動參與中形成空間感覺。舉個反面例子,平常在立體圖形教學中,我們很多教師把重點放在表面積和體積運用和計算上,但是在空間觀念中學生失分最大,如純凈水桶的容積是6(毫升),很多學生不知填哪一個單位,不是太大就是太小。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在學習中缺乏了空間想象力,沒能和生活認知相結合,甚至在平常教學中,很多學生把周長和面積都給混淆了。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僅僅著眼于進行有關的計算,應該讓學生在聯系生活,主動參與,積累體驗,促進他們空間觀念的發展。如讓學生親自動手測量一下,算出表面積和體積,真正了解這個體積代表著容納多少液體,這樣通過動手,讓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一起形成空間感覺,有利于空間觀念的強化和鞏固。
2.在主動操作中提升認識深度
學生的主動操作不僅強化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而且能夠促成新的發現,使學生的認識深度進一步加深,使得自己的認識立體全面起來。如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長方體進行測量、計算、感知,在這個過程中,細心的學生可能發現了新的問題,這時候老師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索,學生根據老師要求,進一步數、量、畫。有的學生會發現,長方體的面不一定全是長方形的,經過比較、交流,學生總結出自己的探究結果:長方體的6個面一般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有的學生會發現長方體的對面的長和寬是相等的,因此得出長方體的對面的面積大小相等。這種主動參與的發現,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更提高了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深度,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抽象思維能力。
三、在實踐運用中鞏固知識,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1.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能夠學以致用
數學課外活動帶有很強的趣味性,在娛樂中能夠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在娛樂中加強對知識的運用,形成一種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能夠使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整體素質。比如,在學習了《位置與方向》后,我們可以把它結合體育課的隊形練習,由體育委員暫代體育教師,讓學生“向西轉”“向東轉”或水平平移,或30度角移動。為了保持本組的榮譽,學生的興趣很大,這樣在運動中領會了位置與方向。我們還可以搞一些游戲性的數學活動,如學習了位置與方向后,我們開展了“優秀郵遞員”活動、“最佳火車司機”活動等,學習成了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學習效率就提高了,對空間的感悟能力也強了。
2.應用于生活實際,體驗成功的快樂
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這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但是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只是紙上談兵,應用到文字題中,缺少了一種真實的感覺。如果引導學生通過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會進一步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也體會到知識運用的成功快樂,這對于學習起到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如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之后,我將學生帶進體育館,根據學習小組,進行面積測量比賽,各個小組快速的測量乒乓球臺、籃球場地、排球場地等體育設施的長和寬,并計算出面積,對照測量之前自己對他們的估計,建立面積的大小感覺。再如,給學生一張紙板,問他們能做多少個長方形的藥盒。學生們會先求出紙板的面積,然后再算出每個藥盒的表面積,這樣就能夠求出這個紙板能做多少藥盒了。學生通過對新知識的運用,解決了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進行了分組競賽,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實現了知識的實踐和運用,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當然,對于善于形象思維的小學生來說,空間想象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過程。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結合小學幾何教學,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克服學生的畏懼心理,不斷拓展數學活動的空間,挖掘一切能夠調動學生思維的因素,逐步培養他們的空間想象力。
參考文獻:
[1]陳學廷.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方式淺析[J].成功,2009,(04).
[2]張福雙.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J].希望月報,2007,(03).
[3]易建輝.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J].廣東教育,2008,(06).
[4]喬尚義.淺談初中數學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