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學科,它不但承擔著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教育和訓練,也承擔著培養中學生人文素質的責任。培養中學生人文素質不同于純粹的工具課,而是將人文精神、人文知識貫穿于整個教學課程,給中學生以喚醒、啟蒙、引導、熏陶和感染,從而使中學生懂得人文精神、人文知識,從而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質。使中學生擁有健康、正直、善良、勇敢的人文美德,這樣學生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語文教學人文素質人文美德在《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本質特征。語文教育在促使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掌握語言運用規范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淀,充實文化底蘊,培養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在提高比較辨別能力的基礎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可見,中學生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強調語文的工具性,更為重要的是要對語文教學所具有的教育價值進行了重新認識和定位,即教師要引導學生提高思想意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多維度人文素質培養。所以,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培養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素質培養的必要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引入到中國社會之后,在人才競爭方面越來越激烈。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不僅看中應聘者的學歷、文憑等證書之外,而且更青睞人文素質較高應聘者。這樣以人文素質為一定導向的企業行為,要求我們在學生學習生活的初始階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上升為新的觀念,作為一種積極的回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開放性、競爭性和法制性的,這些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思想覺悟、敏銳的頭腦、敢于挑戰的冒險精神和知法、護法、守法的理念和思維。教師培養出來的各類學生要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只有打好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這個基層環節,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才競爭的要求。此外,現代化高新技術發展的特點要求我們必須加強人文素質培養。現代科學技術的三個特點,對人文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第一,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在現代科學領域中形成的新的基礎知識。第二,學校要教會學生學習,要求學生應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第三,學校要給學生復合性知識結構,加強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素質教育。第四,要培養學生具有團結協作精神,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要求對青少年學生加強團結協作精神的教育。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素質培養的內容
首先,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在素質培養中有著特殊意義并發揮巨大作用。人文素質培養根本在于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培養活動是傳承人類優秀文化的過程,學生在接受教育時,來自教師的影響是最直接和最深刻的。想要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讓學生對自己充滿敬愛和崇拜,就要教師自身人文素質過關,擁有了很好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素養,就能成為學生眼中的榜樣,給予學生以人文主義的熏陶。提高教師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標,只有教師擁有培養人文精神才能使人文素質培養達到終極目的。
其次,樹立語文教學新理念。教師要不斷提升中學生閱讀、寫作、演講和道德情操、品位情趣、文化鑒賞等能力和水平。閱讀是發展學生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第一步驟。閱讀是一種從語言文本中獲取信息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在閱讀中,棄之粕、取之精,在閱讀中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為學生選擇延伸閱讀的書籍、材料等提供幫助。教師盡可能把最能體現傳統文化精神,而且與教材文本聯系緊密的材料介紹給學生,從而使學生很容易走近祖國傳統文化,并接觸其精髓。第二步驟,是寫作。教師指導學生在閱讀的體驗中從創造性的角度去記錄和描繪,啟發學生感受自己的心理活動,感受生活,用筆將這種感受經加工潤色后完整地寫出來。第三步驟,是演講。演講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語文教學的課堂。演講的訓練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平時教學中,不斷地熏陶和練習,抓住演講的要點,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第四步驟,是創新教學方法。將學生培養成高水平的人文素質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過增加教學中的實踐課程。實踐課程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在實踐的活動中能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文學愛好,增加對語文和人文作品理解。如模擬經典文學中的人物、人文知識有獎競賽等,利用各種應用方式,不斷拓寬和擴展學生人物素質培養的范圍。第五步驟,注意把握環境因素。以鮮明的主題環境熏陶人。環境育人的理念己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環境不一定要奢華,但要有一定的文化意蘊,環境文化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需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一個與我們提倡的人文精神相統一的主題。以溫情的愛心感化人,創設人文教育的情感環境。在教育中缺乏必要的愛心,所以推行愛生教育并非是老調重彈,而是非常現實和必要的。愛學生是一種人文情懷,更是教育中創建的一種必要的人文環境。
再次,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豐富人文素質培養形式。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應用了現代化的信息科技手段,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和接受。在人文素質培養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課堂內容豐富,教學效率得到提高。運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了解文化和風情,加深印象和感受。通過多媒體視頻播放影視作品,能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的情緒和環境,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對作者的認識。這樣的教學,自然能比干巴巴的講授更能讓學生快速的進入情境。
三、結論和展望
“人文學科關系到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人文導向,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輕視人文學科,必然導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庸俗化。”人文素質作為人文學科的內核要件,可以說教學中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任重而道遠。為了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完成素質培養教育目標,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需要教育者從學生內在的發展需要和時代的發展需要出發,不斷地探索、發掘出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化為新時代人文精神的途徑。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個性教育、情感教育,也是一種藝術審美教育。在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是現代語文教學的大方向。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葉郎.人文學科大有作為.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12.
[3]杜時忠.人文教育論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