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后記載是教師課后對教學設計和實施情況進行及時回顧、反思的簡要文本記錄,其關注焦點是教師的教與學生學的“成與敗”“利與弊”“得與失”的分析,因而它日漸成為一種培養教師反思教學習慣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物理教學教學反思課后記載課后記載,并不是非前瞻的、預設的、全面的教學計劃,而是后顧的、生成的、精要的文本小結。從時間的關系上看,課后記載是寫在“課后”而不是“課前”;從形成機制上看,課后記載不是教師置身書齋時對教學設計和學習狀況的“理想”設定,而是對教學現象的“現實”回顧與反思,及時生成的小結性文本;從內容的完整性上看,課后記載未必是對教學設計和整個教學過程的全面包容和覆蓋,而是對某個教學步驟、教法技巧、教學靈感、創新突破、課堂反應甚至個別學生學習表現的“點滴”描述和反思。
一、課后記載是教學反思的重要手段
著名的教育家葉瀾教授說:“一個老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位老師寫3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教學反思是中小學教師實現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可見,教學反思應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常態和興趣,“寫”教學反思更顯得尤其重要。“傳統型”教師是知識的權威、教學的中心和話語的霸主,在教學中比較注意知識的積累、經驗的應用和單向的傳授,忽略了課堂教學的生成、學生人格的尊重、學習潛能的開發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這顯然無法適應現代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教師要實現由“知識型”“經驗型”“預設型”“教學型”向“能力型”“開發型”“生成型”“專家型”教師轉變,需要從我做起,不斷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學策略、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尋找自我求成的突破口、著力點,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強有力的專業“能手”。教學貴在有疑問,小疑問則小進步,大疑問則大進步。如果能將最新的、最有效的、最富有生命力的反思結果以課后記載形式記錄下來,將會極大地方便物理教師隨時查詢、學習和借鑒,其重要價值可見一斑。
二、恰當“切入”是課后記載的最佳配方
教學反思的“切入點”不同,課后記載的內容也有所差異。目前,人們對課后記載內容的看法不一,仁智各見,但以下四個方面應當成為課后記載的首選內容。
1.記載值得反思的教學環節
課后記載要有針對性地反思教學進程的各個環節。對教學進程的針對性分析,特指對有反思價值的某個(或少數幾個)教學環節的精心考慮,而不是對所有教學階段都“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全程式記錄。課后記載重點分析收到較好效果和存在明顯缺陷的階段,其價值在于分析并尋找成與敗、得與失的原因,不斷歸納出避免教學失敗的方法,及時總結出獲取教學成功的規律。比如,在“杠桿的平衡條件”一節的教學過程中,預先設想同學們應該可以從手推車、蹺蹺板、扁擔等實物中抽象出杠桿,但結果卻出人意料。課后,經過調查發現,原來是因為現在的學生更多地為繁重的學習任務所束縛,幾乎沒有時間去體驗生活、了解生活、放飛夢想。于是,在課后記載中提醒自己,下一次上這節課時,請同學們回家后以適當的方式對手推車、蹺蹺板、扁擔等一些實物作初步了解,為本課的順利教學事先做好鋪墊。
2.記載新穎獨特的見解疑問
學生的成長環境、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例如,在農村成長的孩子和在城市成長的孩子,由于成長環境、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的不同,對同一問題會產生各不相同的出人意料的新見解、新疑惑。如果能將這些“未預約的精彩”及時記錄在案并加以認真分析,這不但是對教學經驗的豐富,更是對思考角度的轉換和思維習慣的完善。另外,當面對來自學生的新見解新疑惑時,即使我們當時難以應對,也都應真實地記錄下來。因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新見解新疑惑十有八九就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算是在學習中最終被判定為錯誤也應“訴諸筆端”,因為錯誤本身往往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東西,錯誤其實也是一種美麗!例如,在講解“功”一節時,有學生認為“功為負,物體就后退”。持有該觀點的學生,主要是對功的物理意義理解不到位。在課后記載中認真地總結這一現象的解決辦法:功為負,表示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即速度方向)相反;而在熱力學第一定律中,功為負,則表示系統對外做功。
3.記載稍縱即逝的教學靈感
教學靈感在教學中的重要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是在復雜思維處于高度興奮的“激蕩”狀態時產生的,所以具有隨機性、瞬時性、迸發性的特點,若不及時對其加以記錄,將會很快被遺忘。比如,在學習靜摩擦力時,學生對靜摩擦力的方向難以理解,教師順手拿起黑板擦,一手把它按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沿水平方向拉,但讓它保持一種仍然靜止的運動趨勢。只見黑板擦邊上的毛向另一方向彎曲。這一下子將運動趨勢和靜摩擦力的方向直觀形象地展現于學生面前,讓學生對“靜摩擦力”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這種教學靈感稍縱即逝,因此要及時記入課后記載,更好地為以后的教學服務。
4.記載別開生面的創新突破
無論是教學理念的一次更新,教材使用的一次突破,還是教學手段的一次嘗試,討論方式的一次遽變,檢測方法的一次創新,這些都可能成為課后記載的珍稀資源。比如,自己有時也抱怨教材知識點多、涉及面廣、理論性強,實在不好教。但細細想來,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例如,在教授“牛頓第一定律”時,為了讓學生體驗到宇宙間是否有“不受力”的物體,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引導,一開始就提出一個懸念:能否讓拋出的物體永遠不落地?同學們思維活躍,大膽發言:如果向上拋出去的物體,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當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體飛到太空以外,就回不來了。顯然,通過這種別開生面的教學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在相互討論中使問題更加清晰化、明朗化,最終讓大家獲得了正確的知識。
教學反思是課后記載的“生命旋律”,雖簡約卻不簡單。教學反思是對自己的教學予以肯定,同時又是同自己“過不去”,挑自己的刺,使自己的教學更完美。教學反思可以寫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成功點、失敗點、創新點,也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課后記載實現了現實中的“我”和思想中的“我”的親密而精彩的對話。課后記載使教師欣賞教學中的“點滴”精彩,這將在豐富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和促進專業成長等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梁好.教學反思如何寫\\[J\\].教學與管理,2012,(23).
\\[2\\]徐海英.在反思中成長\\[J\\].新課程,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