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方法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進行了歸納和總結,掌握這些方法不僅會增強學生數學思維的靈活性,實現舉一反三,而且還能開發(fā)學生智力,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一、運用畫圖法,巧妙揭示數學本質
畫圖法是解決應用題的常用方法之一,學生根據抽象的題意去畫圖會使較為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形象。這對于正確理解題意,能準確分析數量關系大有裨益。
例1.如正方形的邊長增加4cm,則面積就增加64cm2,那么原來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cm?
分析:通過畫圖,分割畫虛線,解題思路變清晰了。
64—4×4=48(cm2)48÷2=24(cm2)
24÷4=6(cm)答:邊長是6cm。
例2.一根電線截取1/5后,再接上6米,結果比原來的繩子長30%。這根繩子原來長多米?
分析:通過畫線段圖,顯得一目了然。6米對應的分率是(1/5+30%),即6÷(1/5+30%)= 12(米)
答:這根繩子原來長12米。
二、運用轉化法,成功實現化繁為簡
轉化法就是把數學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或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是通過把復雜的問題變成簡單問題,把新穎問題變成熟悉的思路的一種策略。
例3.求分別以三角形的三個定點為圓心,2cm長為半徑的三個扇形的面積和。
分析:讀了題后,不容易理解,由于三角形內角和 180°,把三個半徑是2cm的扇形拼在一起,恰好是個半圓,即半圓的面積,解題思路轉化為“跳躍”的半圓面積。
2×2×3.14÷2=6.28(cm2)
答:三個扇形的面積和是628cm2。
三、運用替換法,建立數學等量關系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增強學生數學思維的靈活性。而替換法就是使學生用相等的數值、數量關系替代另一種數值、數量關系,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從而使原本沒有頭緒的問題得以解決的方法就是替換法。
例4.學校新購進300冊圖片分別放置在在6個小書架和2個大書架上。1個大書架與2個小書架放置的圖書一樣多。每個大書架放多少冊書?每個小書架放多少冊書?
分析:把小書架換成大書架:2個小書架與1個大書架放的圖書一樣多,那6個小書架換幾個大書架?6/2=3每個大書架放:300/(3+2)冊書。
此題的數量關系的特點是已知6個小書架和2個書架共放圖書300冊,又知道大書架放置的圖書是小書架2倍,我們可以用替換的策略把大書架換成小書架,也可以把小書架換成大書架,由此使解題思路豁然開朗。
四、運用整體法,化零為整解決問題
有一些問題,按常規(guī)方法求解比較麻煩,但如果將問題看作一個整體,這樣解題效果特好。
例5.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16,然后加滿水又喝了一杯13,再倒?jié)M水后又喝了半杯,又加滿水,最后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還是水多?
分析:此題若按常規(guī)方法分步算出李林每次喝的牛奶和水的量很麻煩,不妨采用整體思維方法:李林前后喝了四次,牛奶正好喝了一杯,與此同時,三次所加的水共16+13+12=1(杯),也全部喝完,故結論是李林喝的水和牛奶一樣多。
除了上述所介紹的解題方法外還有觀察法、比較法、列舉法、特殊值法等多種方法,在此不一一贅述。在解題過程中,只要有利于把握數學本質、降低學習難度、提高解題效率的方法都是值得學習與研究的。對于同一道題,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求解,引導他們在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中學會比較,從而尋求最佳的解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