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寶貴文化遺產,既有實用價值,又有欣賞價值。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普及漢字書法知識,對于弘揚祖國文化、增強青少年文化修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學書法臨帖教學方法小學書法教育是培養小學生審美素質的重要途徑,有其它藝術學科不能替代的作用。《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明確了寫字的基本要求。書法教育應培養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一至三年級著重培養學生硬筆書寫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隨著年級升高,逐步要求行款整齊,力求美觀,并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速度。三年級開始,過渡到硬筆軟筆兼學。明確使用毛筆書寫的基本要求。學生要用毛筆書寫楷書,臨摹名家書法;大致了解書法歷史和漢字字體源流;從書法作品的內涵、章法、結構、筆法等方面鑒賞歷代重要書法家作品,培養初步的書法欣賞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對于小學生學習書法,掌握正確的臨帖方法是關鍵。首先要正確選擇字帖,講究循序漸進和因人而異原則。臨帖前要認真讀帖,把握字帖的風格特征和字體結構等,具體臨帖時可以從對臨、背臨到集古的順序進行。意臨關系到對臨帖的理解以及培養個性和創造能力的主要途徑。臨帖要注意戒雜、戒抄、戒滯,從而真正使學生的書法水平得到提高。
一、臨帖中存在的問題
1.筆畫寫不到位,涂描結合
臨帖是為了寫字像帖,合乎規范。但小學生一開始臨帖時,常常筆畫寫不到位而后又加以描補,時間一長就會形成靠涂描將筆畫寫到位的壞習慣。
2.動手不動腦,似臨實抄
學生在臨帖時,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拿出字帖,一眼帶過,提筆就寫。看似不錯,實則不然,他根本沒有看清字帖中范字的點畫特征,動手卻不動腦,這樣看似臨帖,實際上是在抄帖。
3.看一筆寫一筆,只臨不背
學生開始臨帖時,由于對字帖中的字不熟悉,常常是看一筆寫一筆,寫出的字往往結構松散,筆畫孤立,缺乏筆畫間的呼應和氣韻的上下貫通。
二、原因及對策
1.教會學生邊臨帖邊體會
第一個字哪里寫得不像,哪個部位臨得不準,第二遍加以改進。在寫字的過程中。要不斷加以分析、改進,力求字如法帖。久而久之,就能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就能一筆到位,不再涂描。
2.抄帖并沒有把字帖上字的筆畫、結構學到手
要克服這個毛病,也并非難事。只要讓學生先將字帖中要寫的字仔細地看一看,并記住筆畫和結構的主要特征,做到“形在心中,意在筆先”,下筆臨寫時,才能心中有數,做到心手合一,達到理想的臨寫效果,也就是背臨。
3.注意筆畫之間的聯系
小學生多習楷書,楷書筆畫雖各自獨立,但筆畫之間,還是有聯系的。比如,一筆寫完再寫下一筆時,筆在空中有個走動的線路,同時形成下一筆逆勢,這個逆勢就是下一筆的藏鋒動作,也叫借勢落筆,可省藏鋒動作,能使筆畫自然協調。
4.不妨教給學生四種臨摹方法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范和約束。要教學生讀帖。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閱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范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范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于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休息時、在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范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采納。晉人王羲之有磨破衣服的佳話。
(3)心臨法
在腦海里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范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于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范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里有對范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閑暇之余,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于初習者運用,等學生有一定臨寫基本功后可試用。
三、幾點想法與做法
1.針對兒童的認知特點,分階段進行教學
兒童書法應由易入門,從易到難。兒童在選帖的第一個階段,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他們感興趣的字或者筆畫上照葫蘆畫瓢。這時教師應向學生講授最基本的執筆、用筆、結構、力度的方法。當過渡到想把帖上的字寫像時的第二個階段后,教師此時可講授如何讀帖,及講授相應的臨帖知識。第三個階段是指導學生集字創作和章法的練習。這樣通過集字創作后自然有產生自我創作意識。這第四個階段可稱為背帖階段,教師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創造力,進行書法創作。
2.更新、豐富教學方法
我們平時的教學,大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講的多,粉筆示范的多,這就造成有的學生在臺下心不在焉,似懂非懂,練習的時候也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另外,毛筆在黑板上不能把筆畫演示得那么準確、優美,筆墨的運用方面,也不能做到淋漓盡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教多媒體已被廣泛的運用到教育教學中,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其色彩鮮艷的動態畫面,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靈活的教學手段,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也便于教師示范,提高教學效果。
四、結語
總之,通過小學書法課堂臨帖教學,提高了小學生的對書法藝術的欣賞和審美能力,了解了藝術對于生活、社會等各領域的美化作用,獲得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對藝術的審美愿望和創作動力。
參考文獻:
\\[1\\]王權朝.論書法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臨帖\\[J\\].科技信息,2007,(16):16.
\\[2\\]陳益平.淺談臨帖中的誤區\\[J\\].青少年書法,2007,(6):5.
\\[3\\]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教基二)\\[2011\\]4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