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了福建南音的價值和意義;分析了該樂種的主要傳承形式;探討了南音在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
福建南音樂種傳承福建南音流傳于福建南部及其所屬地區,是一個文化遺產豐富的古老樂種,被譽為“中華傳統音樂的活化石”。但是南音并非我們博物館里陳設的古董,它伴隨著閩南人的一生。在各種宗教儀式、生老病死、婚喪喜慶、歲時節氣、祭祀禮儀等方面,都留有南音的足跡。福建南音在發展上,與閩南地方至今尤存的古老民俗、生活風尚,以及閩南人的審美情趣、情感意識密不可分,南音滲透了閩南人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改革開放給閩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許多人的富裕使經濟生活的豐富發展成為可能。同時,閩南在近現代已經成為華僑之鄉,海外華僑遍及東南亞及歐美各地,它們將南音帶到了新的地方,使南音這一中國傳統藝術在異國他鄉生根開花。作為民俗音樂文化的南音,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也勢必會成為閩南海外游子回歸故鄉、重溫鄉情的紐帶。這些游子對南音的熱情及在經濟上的大力資助,為南音的保存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福建南音的主要傳承形式
南音主要的傳承形式有:一是“館社模式”的傳承,二是現代型的學堂式傳承。與我國其他地區的傳統音樂一樣,南音以民間藝人個體、家庭、館社中的親緣、地緣關系為主要的傳承渠道,它使這一地方樂種在“地方性”的氛圍中成活、繁衍。所謂“館社模式”,即以南音館社中的師徒間的“口傳心授”方式進行傳授。這種傳承方式以師傅為核心,父傳子、子傳孫、孫又傳子、子又傳孫。這類傳承的好處在于師徒之間在傳承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是一對一的關系,徒弟得到師輩們的“真傳”,保持著傳統的純正性。由于每個人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的差異,必然呈現風格流派的不同,使南音這一古老樂種,保持著它應有的旺盛生命力。這種館社中的師徒間的“口傳心授”的傳承形式,在南音的發展歷程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音精英。但是,這種方式也有著傳播速度慢、人數少、范圍窄的局限性。
二、福建南音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承渠道的擴展
南音在它的家鄉泉州被看作是傳統音樂珍貴的活化石,受到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普遍禮待。國內外學者稱南音為“東方音樂皇冠的寶珠”,由于它有多種價值,即文化傳承、審美娛樂、宣傳教育、聯絡僑胞、吸引外資等價值,受到泉州有關領導部門多年的大力支持。幾十年來,泉州市人民政府堅持傳播南音,陸續推出了一系列舉措,為保護福建南音做出了貢獻。
福建南音進入課堂的活動開始于1990年上半年。當時,泉州市教委、文化局聯合發文,正式將南音列為學生課堂的教學內容。幾十年來,該項活動著力抓了編寫教材、配備教學設施等工作。教學師資方面,采取“請進來,派出去”的辦法解決師資問題,即請校外南音專家來校輔導,假期舉辦學校音樂教師的南音教學短期培訓班。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讓南音在學校教育中生根開花擴大影響,使南音成為中小學音樂課的一項重要內容。實踐證明,南音進入學校的校門,是提高中小學生全面素質的一項重要舉措。
南音作為我國的傳統民間文化,是保存我國古代音樂形態(樂曲、樂器、表演等)比較豐富完整,也是具有深厚群眾基礎至今存活于閩南人民生活中的傳統音樂品種。人們可以通過博物館的形式進行保護,但對于與物質文化傳統相伴成長、以不同形態存在的民族民間音樂、民俗習慣、民間舞蹈、民間口傳文學等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我們將如何對其進行保護與保存、繼承與發展,如何讓其真實的繼續存活在其生長的文化空間中,是我們所面臨和需要解決的新問題。因此,專家們認為,南音具備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具有突出的價值,同時有需要搶救保護,符合評審標準。申請“世遺”計劃一經提出,立刻在泉州引起轟動,各大媒體競相報導,為申請宣傳造勢,使南音繼承發展的道路向著更廣泛的方向前進。
(二)傳承中的問題
作為民間音樂,南音的傳承需要廣大民眾投入進來。只有有足夠多的人來真心喜愛南音,這門藝術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發展。如果沒有青少年一代的喜愛,福建南音就只好隨著老一輩的去世而消失,即使我們給予它上等的禮遇,這門藝術也只能像古董一樣,實現裝飾品的價值。
福建南音大多應用在民間的紅白喜事等風俗之中,民俗特征對南音的情感決定了這門藝術保存下來的社會意義。世界化及現代化的迅速發展,使南音在傳承上一度面臨絕種的危機。由于南音所處的環境非常保守、封閉,而且它的曲譜基本是以手抄本流傳在世間,還有很多已經遺失,這些為以后發展南音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不少優秀的南音曲目在流傳過程中失傳;很多有造詣的南音藝人已經辭世而未能留下傳人,他們所掌握的南音藝術精華也就隨之失傳;南音傳統的演奏、演唱方式和風格特點,很難適應現代的快節奏,年輕一輩的觀眾日漸減少;南音專業團體太少、演出活動經費不足都一度使南音的傳承面臨著困難。
福建南音作為我國傳統音樂的一部分,流傳的那些鮮明、悠久、影響深遠的部分,在歷史的傳承中超越了古代社會而延續至今。福建南音作為一種傳統音樂是比較穩定且具有生命力的東西,相對于新音樂,它又在新的發展中形成新的傳統。因此,南音以及其他的傳統音樂都不能任意的發展,必須在過去延續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新的音樂形式。
現代化進程在人們心中不斷深入,而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也隨之受到西方文化沖擊和挑戰。在不同文化的交融中,我們應該立足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兼收并蓄外來的東西。任何傳統的文化活動往往生命力都是極為頑強的,我們決不能僅僅從經濟角度來看待傳統音樂文化,更不能以任何眼光、任何理由來否定我們的傳統。在我們繼承和發揚任何一種傳統音樂的時候,必須承認我們的傳統音樂不僅不會過時,而且應該堅信它會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王耀華.福建南音繼承發展的歷史及其啟示\\[J\\].音樂研究,1997,(3).
\\[2\\]王山.從南音的現狀看傳統音樂的傳承問題\\[J\\].人民音樂,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