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對湖北孝感市安陸等地入戶調查以及已有文獻的調查研究,系統全面剖析了當前農村文化產品生產現狀,揭示了農村文化產品生產蘊含的文化產品價值規律和文化產品市場規律的內在邏輯過程,提出了推進新農村文化產品市場發展的對策建議。
留守兒童文化產品文化市場生產引導一、前言
農村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不僅依賴于農村經濟的穩步增長,更依賴于農村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新農村建設目標以來,特別是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的奮斗目標,彰顯黨中央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與決心。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面臨文化市場不健全、文化組織管理不力、文化人才隊伍缺失等多重困境,致使農村文化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文化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是制約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也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文化饑餓的根本原因。加強對農村文化產品生產的引導,能最大限度發揮文化引導兒童、教育兒童、推動發展的功能,是確保新農村文化建設成敗的關鍵。根據筆者對湖北孝感市安陸等地入戶調查以及已有文獻的調查研究,本文系統全面剖析了當前農村文化產品生產現狀,揭示了農村文化產品生產蘊含的文化產品價值規律和文化產品市場規律的內在邏輯過程,提出了推進新農村文化產品市場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農村文化產品市場現狀
1.農村文化產品需求市場
隨著城鄉二元體制的環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與農民收入水平的穩步提升,農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結構化、增長化趨勢。調查發現,不同年齡段、性別、地域、工作生活閱歷等特性的農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有明顯的差異。就農村老、中、青、少年四個年齡段對文化產品的需求而言,有65.3%的老年農民對地方戲曲、舞獅節、紙牌等地方色彩濃郁的文化產品呼聲較高,18.7%的老年人對棋牌、垂釣、麻將、報刊等文化活動感興趣;58.5%的中年農民對國產經典電影、電視劇、音樂、小說等表示出極大的興趣,22.6%的中年農民則更多的選擇麻將、撲克牌、文化旅游等文化產品;81.9%的青年農民集中于影視大片、KTV、網絡游戲、流行音樂、報刊、文化旅游等現代大眾文化產品,9.6%的傾向于人文社會類書籍、撲克牌等文化娛樂活動;90.6%的少年兒童喜歡動畫片、連環畫、網絡游戲、玩具等文化產品,與城鎮少年兒童的文化產品需求基本相似。總的說來,老年農民的文化消費需求較中、青、少年農民、留守兒童小,也往往被文化產品市場所忽視;中年農民的文化需求較易獲得滿足,但其肩負著養老持家的壓力,其顯性的文化消費更多地轉為潛在的文化消費欲望;青、少年農民、留守兒童對文化產品的消費欲雖然較旺盛,但由于尚未形成相對獨立的認知意識,其文化產品消費需求具有有限性、盲目性,他們往往缺乏一定的甄別與消費能力。
留守兒童作為我國極富特色的農民新興群體,也是一群求知若渴的文化產品高消費人群。但由于我國文化產業整體起步較晚,農村文化產品市場尚未真正建立,多數農民特別是留守兒童只能被動選擇既有文化產品。同時,農民收入提升的幅度較文化產品價格上升的速度小,留守兒童的經濟來源更是狹小,很多文化產品相對于農民而言仍是奢侈品。因此,他們個性化、多元化的文化消費需求往往難以在市場中兌現,因為經濟貧困,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常常不惜吸收城鎮垃圾文化產品來滿足留守兒童的文化需求。
2.農村文化產品供給市場
新農村文化建設實施以來,農村文化主要以政府供給為主,從政府行政理念上看,政府往往注重“送文化”,而忽視“種文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缺少內生機制的培育,以至于文化發展缺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嚴重制約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供給效率;從實際運作效果看,由于政府對農村文化市場缺乏全面、科學的認識,且資金、技術等投入不足,在文化產品供給過程中經常出現各種“缺位”“錯位”現象,農村文化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始終未能得到妥善解決。
從市場供給結構看,農村文化產品供給結構不合理,影視歌曲、麻將棋牌等現代娛樂文化產品占整個文化產品總量的八成以上,且產品形式較為單一,貼近農村生活、貼近農民群眾的文化產品鳳毛麟角。調查顯示,有高達39.2%的農民認為文化生活很“一般”;31.9%的則認為“匱乏”;8.2%的農民覺得農村文化生活“很匱乏”;農民生活中最主要的文化娛樂活動分別是“看電視”(83.6%)和“打牌、打麻將”(35.7%)等文化活動。
從市場供給內容看,農村文化產品普遍存在內容單調、低俗的問題。近年來,數字化等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消費娛樂、鑒賞文化的渠道和方式,也極大地增強了文化的傳播力、提升了農民對現代文化的認知能力。與此同時,由于農村文化監管機制不健全,反動、暴力、色情的“三俗”類文化產品以及各類洋文化產品大量涌入農村文化市場,為農民追求感官刺激創造了“機遇”。相比而言,反映農村、農民,能夠被農民接受,對農民的精神起到積極引領作用的文藝原創作品極度缺乏。在走訪過程中,不少農民抱怨:想看戲看不到戲;想看電影看不到電影;想看書,文化站的書不是太舊就是太偏,書店的書不是太貴就是太俗氣;一些留守兒童甚至提出,要求多一些少兒類的文藝綜合節目、多一些兒童活動中心、兒童文化中心。
三、推進新農村文化產品市場發展的對策建議
1.強化文化產品生產引導
加強文化產品生產引導,關鍵是選擇科學的文化產品生產引導模式,確保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首先,加快農村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盡快建立以相同或相近類別的文化產品為客體、文化生產創作生產主體為對象的文化職能部門。其次,轉變政府文化職能,為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指明創作方向與重點領域,為文化產品生產提供資金、人才、技術等支持,同時加強文化產品生產質量與安全監管。最后,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通過市場準入規制、價格規制等手段調節農村文化產品市場,根據留守兒童的文化需求特征,重點對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文化產品價格調控、市場信息化建設等市場機制失靈環節,實施必要干預。
2.加大農村文化建設投入
加快建立穩步增長的農村公共文化投入機制。政府應本著促進城鄉文化融合與農村文化復興的目標,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快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文化供給渠道。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全方位鼓勵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甚至國際組織、團體的積極參與,促進農村文化建設資源投入效率的提升。
3.大力提升農民文化素養
大力提升農民文化素養不僅可以滿足其基本的文化消費能力,還能為留守兒童提供更為科學的文化產品引導,幫助其健康成長。在國民基礎教育過程中,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有選擇性地學習借鑒鄰近文化區文化,不斷提升新生代農民文化涵養,同時通過引進文化節目、創辦文化藝術節等途徑,擴展農民的文化認知能力,提升其文化消費甄別能力。此外,為致力于文化事業的有志之士提供學習深造的平臺,造就一批文化涵養深厚、敢于創新、會經營、懂管理的農民文化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