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離不開把語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養轉化為學生的文化素養。通過開展課前“三兩句”活動、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對學生的培養、晨講、讀書匯報活動的開展、評價機制的建立、積累本的創建和使用以及學生日記常態化及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闡述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要為學生搭建各種平臺,讓他們去多讀、多說、多寫。
語文素養閱讀晨講讀書匯報評價積累本語文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離不開把語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養轉化為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課前“三兩句”
知識的積累、祖國文化瑰寶的積淀,對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郭沫若先生說過,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座冰山,入了肚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它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財富了。
課前“三兩句”是一種補記性的聽說訓練。這種訓練要求學生必須事先做好準備,是鍛煉全班學生口才、膽量、寫作能力的綜合訓練。
時間是利用每節課的課前時間,每次一個小組。內容可以是名言、古詩詞、人生哲理等。學生每人兩三天可以積累一個新的內容,如果是長的古詩詞,可以一天一兩個自然段。這些內容定期開展一項,比如,利用前一個月積累名言警句、諺語等;第二個月進行精彩語句積累;再利用半個月進行回顧性積累等。總之,要有計劃地進行。這樣每個同學不僅能展示自己、提高自我的語文素養,同時還能欣賞到他人帶來的知識信息。學生要想表現的出色,就要先做好準備,查閱資料,留心觀察,動腦思考,這對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對提高課外閱讀興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閱讀
廣泛地閱讀,可以為寫作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1.課內閱讀
語文的課堂閱讀,直接導致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與形成。在閱讀分析課文時,學生除了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外,更關鍵的是,在閱讀分析課文內容的同時,還應有所側重地研究課文的寫作方法,并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去,把課本里的每一篇課文都當成“習作例文“去研究、去賞析,從中挖掘文章寫法的獨到之處,這樣不斷地積累。另外,我在口語交際課中充分調動全班學生參與,能多說的多說,不能說的少說;能說好的及時贊揚,說不好的及時評價。長期堅持,學生的素養不斷提高。
2.課外閱讀
《課標》要求:要結合課文的閱讀,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和復述,學習精讀、略讀、瀏覽,學習利用圖書室、閱覽室、網絡等查閱資料,培養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為實現這一要求,創設班級讀書氛圍就很重要。第一,創設班級圖書角。老師、學生可以把家里的書和從學校圖書室借來的書,放在圖書角資源共享。學生只要想借書,就向管理員提出,做好記錄,看完后歸還。這樣,每名學生都能讀到許多書,全班學生也都在和諧共勉的氛圍中,享受著讀書的樂趣。實踐證明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大大提高,閱讀速讀明顯加快,作文水平也會相應的提高。第二,確保閱讀時間。我要求每個學生每天晚上至少閱讀40分鐘。第三,經典閱讀。要求每個學生每周至少閱讀一篇經典、名著類文章,積累精彩詞句的同時,根據閱讀篇章還要寫閱讀心得體會,這些都寫在積累本上。
久而久之,課外閱讀使學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也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晨講
“敢站在眾人面前講話,能夠帶給全班學生新奇的知識”是我開展晨講活動的初衷,我利用課前5分鐘,開展了每天的晨講活動。
晨講的順序按照學號進行。前幾次晨講,我會安排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目的是起到引領作用,教師也可以是第一個晨講的人。晨講要求脫稿、注意表情、表達。晨講的內容、形式不限,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名言名段、生活常識、時事等。晨講時,晨講人適時將題目及精彩字詞板書,使學生不但從講的過程中有感悟,還要得到字詞積累。晨講后,晨講人要提出一兩個有價值的問題。比如,“通過我的晨講你有哪些收獲”“你能悟出什么道理”“你還有哪些疑問”等。最后,晨講人點明啟示或闡明晨講的目的。最后,進行綜合點評。點評可多方面,如聲音、內容、普通話、語調、表達流暢性、形式等。
四、讀書匯報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閱讀的心得和感悟與自己原有的生活積累、文化積淀或情感體驗發生碰撞,這個過程就是學生自我對話的過程,也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它強調的是自我思考、反思與內心的交流。因此,本人認為讀書匯報是實現這個過程的一個重要途徑。學生將一個階段讀的好書與其他同學交流,展現了個性的語言運用能力,學生的語言素養也會日益提升。
讀書匯報會每兩周一次,可以利用班隊會,也可以利用科任課缺課的時間。每周匯報先在組內匯報,然后小組推選一人在全班匯報,推選的人所介紹的書及內容要有價值。每次匯報會的主持人輪流擔當,使每個學生都有鍛煉和展示的機會。
五、評價
正確恰當的評價,會使一個人健康地發展。因此,我充分利用各種契機,讓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小到對朗讀的評價,大到對當今社會現象的評價。評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通過創造評價的機會,豐富了學生的頭腦,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養成了真誠地對人和事的品行。評價,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面對現實,面對人生。
六、積累本的創建和使用
語文積累,是對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積累。語文積累不是知識,也不是技能,而是一個有眾多心理因素參與的復雜學習過程。《語文課程標準》在提到語文積累時,用了“豐富”“有”等描述,體驗性目標學習水平的詞。表明語文積累是一種持續的學習行為,同時也是具有個體色彩的價值尺度。那怎樣使學生在閱讀中得到的知識系統的整理好,我創建了語文積累本,讓學生把課外閱讀中見到的好詞佳句、成語故事、名言、精彩片段等寫在本上。也可以寫出自己讀書的感悟。有時還要根據課堂教學、課前三兩句等進行價值仿寫。要求每天積累前要回讀前兩天的內容,利用節假日回讀整個積累本。堅持下去,對于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學生視野的開闊,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與日俱增創造了先決條件。另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要堅持讓學生寫日記,教師要上好每一節作文課,還要經常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
總之,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要為學生搭建各種平臺,讓他們去多讀、多說、多寫。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