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的聲音是人聲,聲樂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是合唱。合唱教學是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優良品質,合唱又是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通過合唱可以更好地建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集體主義精神,進一步鍛煉學生藝術文化的熏陶和氣息,這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隨著自身教學實踐的積累,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討和交流。
合唱教學技能訓練分層教學和諧一、合唱的開展
1.人員的配置
合唱隊員的配置先通過自愿報名,再進行篩選來組建合唱隊員。被選到合唱隊員有40人,按音色音高的不同進行聲部的配置,在實踐中我發現聲部劃分是一項十分細致復雜的工作,還需考慮歌唱者的實際歌唱能力。為了順利地搞好合唱活動,我就從基礎抓起,如音準、節奏、呼吸、咬字、音色、情感、姿勢的訓練把這關做好,才能保證今后的合唱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2.視唱能力的培養
視唱是合唱的基礎,也是學生識譜能力的體現,只有讓學生能較快地唱準自己的聲部,在合唱中除了識譜外,還要求學生對音準、節奏、各聲部音量的均衡具有高度的應辨能力。
3.技能訓練
技能訓練應從發聲訓練入手,選擇適合學生實際能力的發聲練習曲,要求學生氣息連貫,用氣節省,位置高,注意頭腔的聲音;聲音要做到和諧、均衡。唱字頭時要迅速、有力、到位,同時特別要注意起聲要有準備、母音狀態好,引導學生自然、放松、穩定地吸氣及發出圓潤的聲音。做到有好的歌唱姿態、正確的呼吸方法、有氣息支持的發聲、自然圓潤的音色、清晰的咬音吐字技巧。
合唱開展的準備工作到基礎訓練,我發現農村學校的孩子與城市的學生最大區別不僅僅是知識面的狹窄,音樂感受能力的欠缺,他們的音樂表現能力差異更為明顯。學生表演的態度顯得有點拘謹,肢體語言不豐富,音樂表現力不夠,對合唱隊的理解更是障礙重重,也就顯得懶散。記得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期望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期望。教師把這種期望傳達下去,學生就沿著期望的軌跡發展。為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和達到教師的預設走出了第一步。作為農村學校的音樂教師,我試圖改變或改善這種狀況。我大膽地嘗試合唱中的分層教學,為他們搭建一個平臺,開辟一個環境,創造一個氛圍,更好地將藝術在這個舞臺上綻放美麗之花。
二、合唱分層教學的交流
分層教學是目前在學校里教師們常用的一種方法,在教學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得到許多老師的青睞。因此,我也將之試用。在考慮如何分層時,我發現我們學校合唱教學中出現幾種不同類型的學生:
優等生:審美能力高、參與度高
中等生:審美能力高、參與度低
審美能力低、參與度高
后進生:審美能力低、參與度低
以上三等學生,我認為優等生音樂的樂感本身就好、善于表現歌曲、向上的審美觀,能夠積極去體驗各種音樂活動來拓寬視野,培養創造性思維,具備較好的演唱能力及技能水平、自己能獨立地完成歌曲的識譜;在課堂上我會多多鼓勵這些孩子,激發他們對合唱隊的熱情。
其次,中等生和差生占的比例多,所以我把重點放在這兩組學生身上,先讓他們的觀念轉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再讓他們愛上合唱,對各種音樂活動稍微降低難度;針對差生,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激發學生學習合唱的興趣,對差生多鼓勵表揚,最低要求能用心去唱,并要求把所學的內容掌握住;個別單獨留下來輔導。教師盡自己最大能力挖掘其潛能,讓他們在演唱領域也能慢慢自信起來;對差生則努力引導他能自愿地、用心地演唱曲子。
下面我就以《送別》在實踐中實施多層教學實踐:S組學生唱旋律要求對音高、節奏把握較好,具有一定的歌唱基本技能,A組演唱的旋律起伏小,音程小,節奏舒展,對聲音的要求適當降低。T組演唱的旋律是最高的,聲音的要求,氣息的均勻。而B組只唱do、mi、sol、la四個音,接音級進下行、上行,難度大大降低,這種要求三個層次學生都能達到,每組學生完成自己的任務,在練聲過程中S(A)組與T(B)組之間的調換來演唱再挑選學生擔任領唱或獨唱。這樣既照顧了學生實際,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經過一學期合唱教學,對學生進行全面分析及了解,運用了合理分層。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分層要求。有“分”,有“合”,“分”“合”結合。做到目標的制訂,來保證學生打好堅實的素質基礎,又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突出目標的層次性,對優生鼓勵進行超進度學習。對中等生要循序漸進,穩步提高。對后進生要求“低起點”“小步子”不斷前進,最終達到教學目標。這一方案的實施學生的樂感好起來,基礎知識的掌握,接受能力得到提高。最后解決了學生的樂感、音域、音準、節奏、咬字、吐字及聲音強弱、快慢等方面;教師自身對歌曲的處理和理解非常重要,平常向合唱排練經驗豐富者交流學習;吸收更多的合唱訓練及技巧知識,運用些學生易接受的方法,這樣既照顧了學生實際,又培養了學生興趣。
在分層次教學中能更好地發現優等生,這有利于尖子生的培養,和發展。在教學中給優等生提供領唱、獨唱的機會,同時允許對優等生進行更高要求和訓練,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藝術才能,同時也可帶動其他組學生學習追求優等生的那種演唱技巧。
校藝術節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自我平臺,給了學生一個表現的舞臺。學生在活動和活動的編排過程中逐漸培養了對音樂的興趣,不斷提高了對音樂的理解和對音樂的審美能力,也提高學生音樂的表現力。特別對于農村學校的孩子來說,開展這樣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孩子在課外活動去更好地表現音樂的空白。
總之,如果每個教師都能針對學生的實際,較好地進行分層次教學,那么合唱教學在中小學開展就能真正體現它的實際意義,真正達到合唱教學的目的。真正做到了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真正聽出了心合、意合、情合、音合,真正建構起和諧師生、和諧校園、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楊長安,周躍峰.合唱指揮與訓練教程.2001.
\\[2\\]基礎聲樂與合唱訓練課程.2008,5
\\[3\\]構建和諧課堂的實踐與研究.
\\[4\\]分層教學分類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