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需要落實到“課”——這個托起課程的細胞,支柱上,其中開題課更是肩負了把學生領進研究活動這道大門的重任。在開題課中,學生研究的興趣就此奠定,也迫需把操作性較強的子課題提煉出,同時這也是學生合作方式指導引領的陣地,活動方案周密制訂的戰場。通過一節開題課的解讀,把體現開題課的趣味性、操作性、周密性、遠瞻性、成效性等的具體實用方法剖析出來。
開題課興趣子課題合作方案綜合實踐活動開始至今十年,許多老師把很多精力花在了讓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生花”“增輝”的花架子上了。而忽略了“研究”這對至關重要的因素。
一、實踐活動必須要以興趣作為基礎
綜合實踐活動沒有傳統的教材為依托,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根據社區環境特點,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社會實際,開發課程內容。再聯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許多內容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可要看清的是,這些研究的問題,應該是來自于學生所感興的,所思考的問題。
為了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每學期初,我都會給每個學生發放一張《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問卷調查表》:
①你想研究什么事物?
②你想研究這些事物的哪些方面?
③你打算怎樣研究這些問題?
④你準備獨立研究還是與他人合作?
⑤你預計研究這一事物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⑥你希望得到哪些幫助?
然后,我會對這些海選得來的主題進行整理分類,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參考指向性和可行性,列出本學期將研究的主題。
例如,本學期我班學生的想探究的課題有:
動植物類的主題,全班有28人有興趣,如想去研究“兔子,豬,樹蛙,蝴蝶”;社區生活類的主題,12人有興趣,想研究“鏡湖濕地,楓林大橋,家門前的河水為什么這么黑”;科學奧秘類的主題,則有6人想探究,希望可以去研究“汽車的發動,動畫片怎樣制作,螞蟻搬家,月球有外星人嗎”。
再結合我們已經做過的課題,最后確認《走進鏡湖探秘濕地》為活動主題。
在活動探究的進程中,我班學生表現出的異常興奮,活躍,對活動的投入,更深刻見證了興趣對研究的重量級作用。
反之,當我把這堂開題課搬到魯迅小學六年級孩子的課堂時,卻是水火兩重天。那班孩子只是我臨時的借班上課,雖然我在課始作了一番激趣導入,觀看一段鏡湖濕地的視頻,一些鏡湖精華景點的圖片,但,這對激起孩子們興趣還是微乎其微。盡管借班的孩子能力比我們班的強,知識面也是我們班孩子的數倍。但,揭示主題后,孩子們顯然不在狀態。他們的眼睛里沒有我們班孩子閃出的那些光,他們的情緒是懶懶的,許多的課堂上的作為純粹是為了給我這個客人老師面子。后面的一些學業呈現——“問題采集卡”“活動計劃表”,都跟我班的孩子有差距。究其原因,無非就是,他們缺少研究的基礎——興趣!
二、活動的后續承自子課題的可行
一個活動主題包含了很多內容,而小學生的研究能力畢竟有限,同時也為了再一次體現“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的課程理念,在研究主題確定后,便是孩子們自行確立有研究意向,又能勝任的,細化了的主題——子課題的確認。可是孩子的思維是存在很大的隨意性,他們提出的子課題,雖然展現了自己的某些想法,但可行性幾乎為零,這就需要在子課題的交流中,老師引導幫助,提煉出可行性較強的子課題。
以下是孩子們分四人小組討論對《走進鏡湖探秘濕地》提出的子課題:
——鏡湖濕地的鳥
——鏡湖濕地的樹
——鏡湖濕地的動物
——鏡湖濕地的魚
……
首先,面對孩子提出的紛繁雜亂的主題,我都持肯定的態度,讓孩子的自信心和探究精神進一步榮升。其次,我提議大家對這些子課題進行價值和可行性論證。
第一步是否決。我先引導孩子從問題的通用性來看,接著再引導能否兼任這個研究任務的問題。在否決時,還應注意回避兒童內心的挫敗感。我在引導否決這幾個子課題時,一直用“建議”這口吻,一直強調“不適合我們現在研究”,而不是簡單地無情地淘汰。
第二步是修改。從子課題中,我們不難看出孩子們提出的許多課題確實有一定的指向目標,這就會直接影響下面實踐研究活動的針對性。因此,我就做了修改子課題的引導。給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三大板塊。最終定下子課題:(1)我喜愛的濕地鳥(樹、魚……);(2)為什么鏡湖濕地的水不清?(3)保護濕地,我該怎么做?
就這樣,可以通過孩子自己實踐操作,獲取成果的子課題建檔了,為研究活動提供了后續的門徑。
三、活動的動力源于合作的和諧
我們的教學對象——學生,是一個個靈動的存在著能力差異的個體,他們之間有的社交能力強,有的搜集信息強,有的自主自制能力強。現在,綜合實踐活動需要構建了一種學習共同體——小組合作,讓學生和別人的交流合作中,把別人當作發展自己力量所需要的對象,彼此間相互交流知識經驗,互通有無,互補余缺,從原來相對獨立的個體關系轉化為密切合作的伙伴關系,呈現生生互動、團結協作的新局面。
怎樣合作才能推進合作研究呢?在《走進鏡湖探秘濕地》的這堂開題課中,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1)根據志同道合的原則,對同一個課題有興趣的同學合作。(2)根據情感意愿的原則,死黨密友一起合作。(3)根據活動方便的原則,住址相近的可以合作。從學生實際的結合來看,第二條參照的更多些,基本上都愿意和好朋友、學習小伙伴成為團體。同時,由于彼此間有較深的了解,且有了一定的默契,合作過程中基本能明確各自職責,各司其職,揚長避短,達到合作效益的最大化,成為研究強有力的動能!
四、活動的深入取決方案的周密
活動方案是開展活動的必要前提,是活動的藍圖,一份整體的活動方案一般包括:活動名稱、活動實施者、活動指導者、活動時間、組織形式、活動目標、活動實施步驟、預期成果及表現形式、活動總結評價等內容。
同樣,《走進鏡湖探秘濕地》的開題課中,我也向學生提供了一份活動計劃表,表中主要讓學生規劃設計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小組成員的細致分工職責;活動后期所采納的成果展示形式;預測活動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等。
活動的計劃中,比較重要又有些許難度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則是我們師生課堂研討的重點。我們以“鏡湖濕地的水為什么不清”為例,展開討論。在大家共同探究的基礎上,對這塊計劃進行整理展示:用“實地觀察”的方法研究“濕地水的顏色”;用“實地觀察”的方法研究“濕地水的氣味”;用“拍照查資料”的方法研究“濕地水面的漂浮物”;用“查資料請教”的方法研究“濕地水中的物質”;用“調查訪問”的方法研究“濕地水域周圍的情況”。
在此示范下,孩子們的活動計劃表都做得有聲有色了!由此我想到了,綜合實踐活動的開放性不等于袖手旁觀,生成性不等于“天馬行空”,周密的計劃不是限制其生成性,限制其開放性,而是為了使其生成性、開放性發揮得更有方向感,更富成效,是為了讓研究不淺嘗則止,深入,再深入!
參考文獻:
\\[1\\]張華,仲建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框架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02).
\\[2\\]鐘啟泉.綜合實踐活動:涵義、價值及其誤區\\[J\\].教育研究,2002,(06).
\\[3\\]李芒.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教師的教學能力\\[J\\].教育研究,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