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靈魂,只有讓學生進入實踐活動和直接體驗中,才能理解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價值,才能養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頑強精神。可縱觀當前教壇實際,我們的實踐少得可憐,但孩子對實踐的期待卻又是那么滿。通過結合校內外開展的一些活動,我們可以巧借時間空間,開創一片實踐活動的新天地。
實踐活動班隊活動家校聯系學科課程社團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精神,就是孩子們通過專題討論、課題研究、方案設計、模擬體驗、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去發現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同時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可以說,實踐決定著活動的成敗。可這關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根基的環節在現實教學中又是怎樣的狀態呢?
一、現狀掃描
1.“少”
隨意問一位綜合實踐活動的老師是怎么開展實踐活動的,他總會滿腹牢騷:“唉,每周一堂課全講都難把內容學完,哪還有實踐的時間?再說,帶孩子到大自然,社會上去實踐,哪有那個條件啊?……”一句話,實踐是少之又少!確實,從時間的角度來講,孩子在校時間是個常量,我們的一堂課也是常量,怎么能擠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實踐呢?再從空間的角度來講,實踐活動有時要去田野,有時要去工廠,全在課堂上完成確實是天方夜談!可難道因為有這些那些的困難,我們的實踐活動就被壓縮甚至擠掉嗎?這還是課程改革背景下產生的新型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嗎?
2.“滿”
相對老師設計的少得可憐的實踐活動,學生對實踐活動又有怎樣的看法呢?以下是一張經過問卷調查整理出的數據:
三年級隨機抽取的30人中,希望參加實踐活動的有27人,占90%;
四年級隨機抽取的30人中,希望參加實踐活動的有29人,占97%;
五年級隨機抽取的30人中,希望參加實踐活動的有30人,占100%;
六年級隨機抽取的30人中,希望參加實踐活動的有28人,占93%;
看著這些數據,我們仿佛看到的是一雙雙渴望實踐的眼睛,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孩子對實踐活動寄予的滿盈盈的希望。
二、蹊徑摸索
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環節如果再走老路,肯定再也走不出個艷陽天了。必須另辟蹊徑,尋找融合時空的實踐途徑,走活實踐路。
蹊徑1.與“班隊活動”相結合
班隊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堂,如果把學生的實踐展示放到這個課堂,既拓寬了實踐的空間,也給班隊活動注入了豐滿的內容。
例如,《家鄉一日游》的主題活動,進入實踐展示環節,我就把它放到了“三感三為”——“我愛家鄉”的主題班隊活動里。孩子們在組長的帶領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亮出自己的成果。有小組用真實的照片記錄了家鄉的一個個美麗景點;有小組把家鄉的古老傳說描繪成了一本栩栩如生的連環畫;有小組用生動傳神的詩歌來贊美家鄉;有小組用一份導游路線解說詞把家鄉的一景一物表現得淋漓盡致……
于是,實踐被更好地升華了,愛家鄉的情感更到了噴發的境地,兩全齊美哉也!
蹊徑2.與“家校聯系”相結合
學生的生活環境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特別是家庭,那是哺育孩子的基地,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孩子的大多數時間還是在家里度過的,那里有他們的第一個老師——父母。如果我們能想方設法把實踐遷移到家庭,那該是多么欣喜的一件事啊。
例如,在一二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上,老師經常把學生要習得的內容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告知,正好讓孩子回家也給父母講一講。在與父母的交流中,孩子們不但完成了實踐任務,同時也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等。為掌握孩子的實踐過程,使這樣的實踐有效落實,老師可以事先設計一些簡單的家校聯系要求:
1.請仔細傾聽孩子的講述。
2.邊聽邊提出若干問題,與孩子交流。
3.對孩子的表現打個等級:優秀,一般,較差。
此外,像《今天我當家》《參觀××》之類的主題,期間的實踐環節也可以通過家校聯系解決。
但需要強調的是,這種類型的實踐需要教師在實踐前和后做好細致的工作,雖沒有親歷,但實踐過程一定要掌控,否則就失去了實踐的意義。
蹊徑3.與“學科課程”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按照水平組織的原則統整課程內容和活動的,因此在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有很多內容源于學科課程,而學科教學中的一些內容則可以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方式來教學。如數學學科中“數學與生活”的相關內容:一年級《人民幣的認識和使用》、二年級《位置》、四年級《烙餅問題》……語文學科中基本每冊都安排綜合活動:三年級《傳統文化我知道》、五年級《遨游漢字王國》、六年級《難忘小學生活》……品德與社會學科中的《吃穿用哪里來》《男生女生》……讓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相結合,不就延伸了實踐的領域嗎?
特別是科學課程,更是與綜合實踐活動有很多的相似處:兩門課程都是新課程改革中的嶄新課程;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也差不多;課程內容在許多方面有整合的可能性……
例如,結合三上年級科學《植物的葉》一課,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主題為《秋葉的旅行》實踐活動:通過參觀體驗,感受秋天的美麗;通過觀察查閱,了解落葉和不落葉的樹;走出課堂進入大自然,了解秋天豐收的農作物、水果等;開展市場調查,統計本不在秋天收獲的果蔬,但由于人工栽培技術,也能在秋季收獲,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蹊徑4.與“社團活動”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時,不像其他學科課程那樣受規定時間和固定空間所牽制,也不會太受傳統原則與方法所束縛,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彈性。因此,越來越豐富的“社團活動”應該是我們實踐的大基地!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把學生帶出校園,是因為安全的顧慮,一個班有太多的學生,在校外根本管不住,這時候,“精致”的社團就能填補這個空白。同時,社團是學生自主按相同的興趣愛好所組合的,團員之間有更多的合作默契,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幫助很大。
例如,我帶著“野草”社團,經常走進“實踐”的大天地。我們走進活生生的,比課堂更生動詳盡的社會空間:采訪村里的黨委書記和老黨員;調查工廠企業,了解家鄉的變化;對我們生活的環境進行考察,制止那些污染環境的行為;尋找歷史的痕跡,開展“拯救古橋”行動等,在社會這個大舞臺盡情揮灑。我們走進神秘的大自然,在這本“活”教材中探索,實踐:認識許多農作物的特點和生長規律;觀察季節的各異面貌;聆聽蟲兒的叫聲等,在大自然這個魅力無窮無盡的廣闊空間里盡心徜徉。
這形形色色的實踐活動又是對學科課程之“先天不足”的彌補,架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以及學生學習活動與實踐體驗之間的橋梁。更符合了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參考文獻:
\\[1\\]李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策略\\[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04).
\\[2\\]張學東.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J\\].甘肅高師學報,2009,(01).
\\[3\\]文可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