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校實際出發,立足于德育的實效性。從落實德育內容、以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為依托幾個方面,淺析學校德育工作實施途徑,以期為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參考意見。
德育學校家庭教育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德育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學校的德育管理。為了通過有效的管理形式,形成整體合力,充分發揮學校德育的潛力,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德育質量,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我們堅持“學校以教師為本,教師以學生為本、學生以發展為本”的辦學理念,走出了一條科研興校的成功之路。在工作實踐中,我校探索了“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合力育人模式。
一、以德育為首,落實德育內容
1.加強隊伍建設,強化育人意識
首先,抓領導班子建設。成立了以德育校長為組長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并做到以身示范,我們在班子成員中樹立“三種意識”,即科研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要求做到“六點”,即上班早來點、下班晚走點、困難面前靠前點、榮譽面前靠后點、對待他人公道點、同志之間支持點。“勤正廉正自身正、拼命奉獻干實事”成為我校領導班子的班風,為下步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抓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狠抓師德建設,尤其是注重加強班主任隊伍的管理。倡導“四種精神”,即對事業的奉獻精神;對崗位的敬業精神;對學生的負責精神;對業務的創新精神,逐步形成講師德樹正氣的良好風氣。第一方面,抓好德育科研工作,注重理論培訓,以科研促教研帶動學校德育工作的全面開展,學校先后承擔了三個德育科研課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課題、經歷教育實驗研究課題,中國家庭教育科研課題,其中傳美課題和經歷教育課題取得可喜成果,受到了四平市和公主嶺市教育局的表彰,并被國家總課題組評為先進實驗學校。
2.落實德育課程,實現全程育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的道德素養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提高過程。多年來,我校按市教育局的布署,通過開展“四課”活動,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在實踐中注意找準思想教育的切入點、結合點,使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在各類課程實踐中、在各種經歷活動中,如涓涓細流滋潤學生心田,達到教育無痕、潤物無聲的效果。
(1)德育學科課,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在學生思想中的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靈活多樣、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起到蒙學導行的作用。
(2)學科滲透課,把道德教育寓各學科教學中,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要求老師認真鉆研各學科的教材,挖掘蘊涵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并按著“預習感知——講讀滲透——討論激情——總結導行”的步驟,努力做到傳知與滲透相結合,發揮了思想道德教育在學校實施的主體性。
(3)德育活動課,以省編《中華傳美故事叢書》和四平市《經歷教育活動指導》為實驗教材,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美德應該學習和傳承下去。并形成了“學知——激情——明理——導行”的特色模式。5年來,有11節傳美課和26篇經驗材料在各級刊物上發表,為我校德育工作深入開展推波助瀾。
(4)校本課,自2005年起,我校開展了“開展經典詩文誦,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校本德育課程,目前不同年段的學生已經完成了《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和《論語》的誦讀任務,這項活動的開展使孩子們在其人生的起始階段,用經典文化涂亮人生底色,用中華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滋養他們的心靈,讓生命在此奠基,人生從此起航,收到了蒙學導行的效果。
3.豐富常規活動,突出實踐育人
把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貫穿于學校的藝術活動、體育活動以及重大節日、紀念日等教育活動中。精心設計并開展了:(1)六字傳美系列活動,即“講、背、看、讀、說、誦”,就是講傳統美德故事,背中華名言警句,看愛國主義影視、讀中華優秀圖書、說文明禮貌用語,誦經典詩文。(2)“六個一活動”,即一式,規范的升旗儀式;一站,紅領巾廣播站;一臺,校園電視臺;一室,圖書室;一會,三結合主題班隊會;一廳,少年模擬法廳。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既陶冶了情操又培養了能力,一批批校園“小播音員”“小演講員”“小節目主持人”“小法官”“小歌手”“小樂手”脫穎而出。(3)“三個五活動”,即“五心”“五旗”“五自”。“五心”,就是開展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人民、孝心獻給父母、關心獻給他人、信心留給自己的活動。“五旗”,即開展愛國旗、黨旗、軍旗、團旗、隊旗活動。“五自”,就是在學生中開展自理、自學、自律、自立、自強的活動。
4.夯實養成教育,增強育人實效
“播種行為,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學生成才的奠基工程。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由他律向自律轉化,學校制定了《年段養成教育目標》,把《小學生守則》《小學生行為規范》作為學習重點,要求人人熟知并指導言行。開展主題教育班會、評選文明班級、文明學生、紀律衛生評比等活動,把評選出的文明學生確定為光榮的升旗手并在學校光榮榜上刊登事跡和照片,用榜樣示范力量帶動全校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
二、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學生道德實踐的重要場所,家長的耳濡目染和教育方法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致關重要。為使家庭教育能和學校教育協調一致,我們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潛能,提高家教水平,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在家庭“小課堂”教育中,我們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系列化、制度化、規范化。幾年來,相繼采取了開放課、咨詢日、致家長一封信、家庭調查問卷、家長座談、家庭教育科學研討會、藝術節、運動會、主題班隊會等形式,把孩子和家長聯系在一起,把家長和學校聯系在一起,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這些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家長的素質和家庭教育水平,增強了家長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必要的保證。我校被評為“全國標準化家長學校”,家長學校的經驗材料6次在全國會議上交流。
三、以社會為依托,優化德育環境
社會是育人的大課堂,也是人生的大舞臺。社會環境對學生品行、習慣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積極爭取社會的參與,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合力是消除教育死角,堵塞教育漏洞的必要措施。我們充分發揮了社會的育人功能,我校與鐵北街道建立了“區校共建”;與省農科院建立了“廠校共建”。與市交警大隊建立了“警校共建”;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聘請法制副校長來校做法制教育報告和遵紀守法講座使學生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定期把學生帶出校園與共建單位開展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長大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創設了必要的條件和環境。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以德育人,以德興校”,面對新形勢下德育工作面臨的種種挑戰,我們立足“人文#8226;人本#8226;人和”的辦學理念和“尚德求真”的校訓,遵循德育工作及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通過構建德育管理的隊伍體系、課程體系、網絡體系,不斷充實富有時代精神的德育內容,采用全面、科學的德育方法,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結合起來,努力創設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大環境,切實增強了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使我校德育工作呈現出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