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學創造性思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是各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在小學音樂學科的教學中我們要實現雙基教學與創新教育的結合,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提高學生審美情感與鑒賞能力,讓學生學會發現、學會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關注學習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探索性
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基礎之上。在音樂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是局限于幫助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只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關注學習過程,引導學生主體參與,進行思維訓練,在探究中提高認知能力。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將樂理知識全盤托出,而是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研究知識形成的思維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全程參與到探究教學中來,讓學生在探究中主動構建。
如大提琴獨奏曲《天鵝》的欣賞課,教學伊始,我沒有對課題進行過多的描述,而是提出:將要聽到的這首曲子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場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聆聽。這樣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調動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認真地聆聽,聯系所掌握的音樂知識對音樂作品展開了主動思考與思維,從音樂的基本要素如節拍、音色、節奏、和聲等來感受作品所要表現的情感與意境,讓學生在音色與作品之間建立直接聯系,這樣更利于對音樂作品的整體把握,更利于學生掌握基本的樂理。
二、營造活躍氛圍,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學生是在一定的教學氛圍中展開學習的,教學氛圍直接關系到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與思維的積極性。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更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身心處于放松之中,這樣更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靈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實現學生參與學習主體性與主動性的結合。相反枯燥無味的教學氛圍會抑制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點,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與情感,而不利于提高學生參與的主體性與思維的積極性。一方面,擁有一顆愛心。教師要從嚴師轉變成慈師,要用一顆愛心來真誠地對待學生,要讓學生看到教師臉上的微笑,感受到教師發自內心的熱愛,這樣才能從心理拉近師生距離,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師生情朋友誼,教師以“大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一起來參與教學。另一方面,要擁有年輕的活力。
三、構建開放環境,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開放性的學習環境更能激發學生靈感,讓學生運用多種手段與方式來表現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對音樂的理解。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也不要局限于一種教學方法,將學生封閉在固有的環境內,而是要為學生創造開性的教學環境,開展多樣的教學活動,以此來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如讓學生利用身邊一切能夠利用的材料來制作簡單的打擊樂器,并利用這些樂器來創編節奏;讓學生為古詩詞譜曲、加節奏;讓學生根據對音樂的理解來創編舞蹈動作;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所掌握的樂理知識來編歌詞、譜樂曲等等。如此開放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了展現個性的舞臺,使得學生的音樂天賦得以充分展現,這樣不僅利于學生對基本音樂知識的理解,同時更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