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教學工作反思老子說過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這么淺顯的道理我們都了解。可見教師不僅要考慮如何指導學生學,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漁”的方法交給學生,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認為在新的理念下教師要學會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方法和習慣,因此我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以下幾種能力的培養。
一、閱讀能力的培養
1.培養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的習慣
新授課時,我提出問題,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這樣學生在閱讀時目標明確,思維的線路集中。例如,學習《盤古開天辟地》時提出:(1)自讀課文,每自然段寫什么?用三句話連起來說說講了一件什么事?(2)你認為我們應該弄懂哪些問題。這樣使學生知道了閱讀順序,懂得思考的路線,逐步懂得應該怎樣去讀書,為學生自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2.進行點畫式閱讀訓練
結合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練習三中的讀書標志,我提出“不動筆不讀書”,在閱讀時指導學生邊看書邊動筆,把重點內容、優美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用圈點、畫線等形式畫出來,以便討論時交流、提問。
二、重視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
質疑問難就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它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讀書有所疑,方能讀有所思;讀有所思,方能讀有所得。
1.創設一些疑點讓學生有問題可問。例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一課時,我在充分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后,設計了這樣一環節。我說:“人類在獲得火前后都有什么樣的變化?同學們由此都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畫面,思句意,設計問題供大家討論,看誰提的問題有思考價值。”我剛說完,學生就主動思考起來,最后提出了一些很有學習價值的好問題如:“火對人類這么重要,為什么宙斯卻不給人類火?普羅米修斯為什么冒著這么大的危險為人類盜取火種?你怎么評價普羅米修斯?”等等。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決定著學習效率。教學我留有余地,給學生適當的時間思考、提問,創造良好的提問氣氛,讓學生嘗到提問后的喜悅。
2.當學生提出與教學重點難點聯系密切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時,教師應及時予以表揚,并分析提出的問題好在哪里,使學生從中吸取一些質疑的方法。
總之,我把40分鐘的課堂放手給學生,倘若一個人在學習初期就能形成獲取學習方法的能力,并且身體力行,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方法,那么,人生道路上他就一定會克服各種艱難險阻,走向成功。這不單是學業上的成功,也包括著人生的幸福、健康和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