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語文學科是智育與德育的完美統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立足于語文學科教學的探索,語文教師要特別重視德育滲透,文道結合,德智統一。
語文教學德育智育言傳身教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不應該把德育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德育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了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語文教師要特別重視德育滲透。因為沒有德育的教學,智育是蒼白的,對于具有豐富而生動德育教材學科的語文學科而言,這一點更是關鍵。只有堅持了文道結合,德智統一的原則,掌握一定寫作技巧的同時,才能更具體形象地獲得思想教育教學效果。
然而,我們的教育卻出現了錯位,由于學校一味地追求升學率,教師只重視“教書”,卻忽視了“育人”,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出現了一些偏差。培養品學兼優的學生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呢?
一、常規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情境導入,引起共鳴
多媒體以其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獨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極強的表現力、感染力,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有效手段。運用多媒體創造特殊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課文特殊而強烈的氛圍的影響下,去感受課文的內容,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教授《廢墟的召喚》一文時,用這樣的方式導入:同學們,你們見過廢墟么?廢墟給你們怎樣的感覺?——火災、地震、海嘯后的一片狼藉,毀滅的感覺。自然災害造成的也許很難避免,可是人為的那種廢墟,留給人的又會是怎樣的思考呢?播放《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學生看后說說自己的想法。這就為學生了解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一百多年的那段歷史,體會落后就要挨打,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有責任更好地建設祖國。這樣既了解了歷史,又和文章主旨結合,一舉兩得。
(二)結合背景,潛移默化
結合背景,拉近學生與文章的距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滲透。如教學魯迅的《拿來主義》,如果脫離開寫作的時代背景,用這篇文章指導我們現在的生活,它的比喻意義也是奏效的,這也是《拿來主義》歷久不衰的生命力之所在。但是這樣脫離開了它的寫作背景,學生就無法理解魯迅的針對性,為什么梅蘭芳到國外去演出,魯迅要用反語;外國進口的東西叫送來,還是拋給的;大宅子和拿來主義有什么關系……凡此種種都為講解《拿來主義》比喻意義蓄了很好的勢,這時候,教師再適時地引入文章的寫作背景:文化界反動文人的復古主義逆流,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的“全盤西化”思想甚囂塵上。許多人在如何對待外國文化的問題上,存在著錯誤認識和糊涂觀念。針對這些情況,魯迅先生以馬列主義學說為指導,憑借自己豐富的知識和建設新文化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寫下了這篇著名的雜文,回答了如何對待外國文化遺產(也包括民族文化遺產)的立場、態度和方法問題,并富有創新意義地命名為“拿來主義”,它反映了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的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這篇文章對中職學生學習外來的東西仍有指導意義,學生最終為魯迅的巧妙構思所折服了。這樣的德育滲透不做作,又能讓學生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三)深入探究,見仁見智
閱讀一篇好的文章,其讀者就像是和作者進行面對面的談心,作者在文章當中小所滲透的感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來影響其讀者,因而我們在閱讀時就有必要對其進行認真的體會。在《列車上的偶然相遇》一文中,通過分析,學生得出自己對這種認識:
“機遇”是有其偶然性的,但這種偶然的機遇只向具有真正價值的人敞開大門,而一個具有真正價值的人也必須善于捕捉機遇,否則,也難以求得發展。課文中的“父親”就是這樣,以他自己的“執著、認真”,應聘當上了列車臨時服務員,以他的忠于職守、規范服務贏得了“神秘先生”的“青睞”,又以他的執著追求的精神返回格林斯堡大學,抓住了“偶然”,抓到了“機遇”,最終,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一家的發展軌跡”。
這就是深入探討的結果,這個步驟進行德育滲透,是水到渠成的事。我們的中職學生,到了社會在學歷上沒有優勢,有的學生自暴自棄,在學校不認真學習,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這篇文章的正確引導,使他懂得,學歷不是甄別人才的唯一標準,通過自己的辛勤工作,同樣可以實現自己的愿望,從而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這種探究,就是一個德育滲透的過程。
(四)立足教材,披情入理
中職語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編者經過周全考慮篩選出來的經典作品,濃縮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蘊含著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積淀著人間真摯的情感,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優秀素材,關鍵是教師如何將其貫穿、滲透到課堂中。比如,學習《國殤》,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學習《蘇武牧羊》,可以使學生明白愛國的重要意義;《祝福》一文,能讓學生認識到封建社會的黑暗,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質,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過學習《游褒禪山記》,學生可以了解作者“盡吾志”和做學問“不可不深思而取”的治學態度,并且可以聯系當今社會現實,讓學生明確其對改革開放時代的借鑒意義;通過學習《永遠的蝴蝶》,學生可以學會去珍惜身邊的人,甚至要珍惜時間。這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僅能夠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立場鮮明地看問題,可以逐漸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二、指導實踐中滲透德育
(一)組織活動,不失時機
中國教育頻道舉辦的“漢字書寫大會”,給我很大的啟發,對于我們中職學生也適用。我們可以降低要求,縮小考試范圍,就我們中職的內容進行考試。這種活動,可以使學生關心課本知識,了解漢字的意思,激發學生去主動了解傳統文化。以比賽的形式,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變被動為主動。教師還可以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如分角色表演,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故事比賽,收集剪報,做手抄報,開討論會,演講等。語文活動中的學習比賽,既能激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又能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協作的重要性;開展古典詩歌朗誦、講成語故事等,既能讓學生們掌握朗誦、演講的技巧,又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煉形象,祖國燦爛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
(二)作文訓練,全面開花
文為心聲,學生作文是學生世界觀、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鏡子,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他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作文訓練時,尤其是給材料作文,教師一定要讓學生事先談一下自己的觀點,正確的要給予肯定,錯誤的要及時糾正,這不是簡單的對錯的判斷,這是一種德育教學。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就要充分發揮作文教學的特殊功能。一定不要把作文練習當成是單純的練筆,其實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德育滲透的過程。(三)傳統佳節,追根溯源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每逢佳節,慶祝的方式也多樣化,為了弘揚傳統風化,我們中職課堂可以在佳節來臨之際,向學生介紹一下節日的由來。例如,端午節,我們就可以向學生介紹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了解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寒食節,可以介紹介之推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與國君患難與共,誓死保護國君,而成功后卻不慕名利,甘愿隱居的義士形象。父親節是西方引入的節日,但我覺得引入這個節日是必要的,通過這個節日,學生可以學會體諒和尊重自己的父親。父親這首歌曲的播放,學生會流下眼淚。這些節日的介紹,擴充了學生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情商,誰能說這不是一次德育滲透呢!
三、言傳身教中的滲透德育
葉圣陶先生說過:“身教最為貴,知行不可分”,進行思想教育,教師自己首先要接受課文思想內容的教育,并內化為思想行動,為學生作出榜樣,這樣,學生才覺得老師的話真實可信。不讓學生做的,老師一定不能做。此外,語文教師還要在學生中樹立積極健康的道德輿論導向,樹立典型的道德榜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生會在同伴的影響下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用自己的敬業愛生的精神教育學生,學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總而言之,中職語文學科是智育與德育的完美統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立足于語文學科教學的探索,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滲透,把思想情感教育貫穿于語文知識傳授和聽、說、讀、寫訓練過程中,將更多的學生培養成品學兼優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最為關鍵的是,傳達的主體語文教師這“源頭”必須“活水”常流。我相信,只要中職語文老師有濃厚的基本功、強烈的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意識地滲透德育于教學實踐中,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有可能如同“春雨”隨“春風”“潛入”學生的心田,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