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中職院校美術專業的學生面對升學與就業的雙重壓力,學校往往忽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而,更需要在中職美術教育中增設美術欣賞課,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和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
中職美術欣賞審美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德育中職美術欣賞課的開設,有利于完善中職美術教育中單一的技能強化訓練。欣賞課是豐富學生美學修養、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繪畫基礎訓練的提高有直接幫助。每學期,結合素描、色彩、速寫、設計基礎穿插進行,通過優秀美術作品欣賞、作業評析、主要畫種流派介紹等,著力培養學生成為具有一定審美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及良好道德情操的實用美術“新苗”。
一、中職美術欣賞課是對技能課的補充,有助于中職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世界著名雕塑家羅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術欣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而獲得審美感受和美術知識的過程。通過美術欣賞活動,可以提高人的審美情趣。中職學生相對于普通高中學生而言,文化基礎較薄弱,理解能力不強。中職美術課重視技能的訓練,使手的熟練程度和操作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是,同樣需要欣賞課的增設,使其能夠增強辨別能力,區分優劣,提高審美能力。
要想讓學生“手高”,“眼高”是關鍵。讓學生多欣賞、多比較,多觀察大師的名作,如古典風格的安格爾的《泉》,巴比松畫派農民畫家米勒的《晚鐘》,印象派畫家雷諾阿的《包廂》,等等,讓學生領略大師的風采,體會大師的激情。安格爾的線條工整、構圖嚴謹、色彩明晰、輪廓確切;米勒的質樸、凝重,富有抒情氣氛;雷諾阿的色彩鮮明透亮,表現出了日光的明亮與顫動的氛圍。再引導學生如何去欣賞一幅畫,首先,我們看到的是畫面表現的內容:人物、場景、或是一些抽象的符號;其次,再看畫家用何種方法來表現,如構圖、線條、色彩、筆觸以及總體的表現形式,等等;最后,在氛圍的烘托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審美活動,推測作品的含義,探討美術家通過作品所想表達的觀念,而不是無的放矢。在學生通過觀察、描述、討論、理解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培養興趣,提高審美能力。
二、中職美術欣賞課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拓展
創造能力是一種智能,培養創造能力是美術學科最顯著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功能。在美術教育中,學生以自己特有的形象語言表達對事物的感受,通過動手將形象思維變為可視形象,而欣賞課能夠使學生把平時學到的知識與技能應用到創作評論中去。目前,中職美術教學片面追求升學率,過于注重技藝,而忽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的作品千人一面,風格單一。如在美術高考考前色彩教學上,學生死記硬背色彩,瓶瓶罐罐、瓜果蔬菜,暗部用什么色調,亮部用什么色調,一個蘋果用幾筆,等等,像是在背公式,如此這般,短時間內畫面確實能出一些效果,可結果呢?學生喪失了自身的觀察力和創造力,難以發揮自身的審美觀,嚴重違背了藝術教學的原則。
中職美術欣賞課的開設,應培養學生的個性表達能力。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是具有獨立個性的。如在講授《中國現代美術作品欣賞》課時,側重闡述張大千、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等我國老一輩著名畫家在對傳統繪畫縱向思維、銳意創新的同時,面向西方各流派藝術進行橫向移植,導入外源基因,進行有機的碰撞,或潑墨潑彩,使具象與抽象互為交融;或將西方古典繪畫和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原則相綜合;或引野獸派的強烈色彩于中國山水畫中;或選擇塞尚之后的近代傳統中國藝術形式結合嬗變,創造出既有傳統國畫神韻(共性),又具現代藝術風格(個性)的現代中國畫,表現了一種富有進取意識和積極探索精神,融欣賞與個性培養于一體,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創新,發揮想象力。
三、中職美術欣賞課的審美過程,有助于陶冶情操、凈化思想、貫穿德育教育
由于目前大部分初中畢業生及家長對職業教育的漠視,只有考不上、讀不了普教的學生才來讀職高,因此中職學生普遍存在文化底子薄、知識狹窄、理解能力差,又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積極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由于初中時期不懂事,受到各種不良風氣、家庭變故等原因的影響,思想上不求上進,受一些低俗文化的影響,主觀上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美術教育應當是一個情感和操守相結合的過程。在中職學生中開設美術欣賞課,通過藝術審美過程教學,在知情意功能的作用下,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這是美術教育關聯德育的問題,使學生將美術實踐和美術欣賞想結合。
德國美學家席勒認為,當人們完全地沉浸在由活的形象引起美的享受里,藝術就使人由自然狀態向道德狀態邁出了第一步,為個人的和諧乃至社會的和諧鋪下必要的路基。大力開展欣賞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描述、分析、解釋、批評的順序,對一幅畫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從旁加以引導,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來認識。例如,在欣賞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起義者被槍殺》作品時,一方面,教導學生做一名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另一方面,以戈雅的藝術特色為引線,引導學生對“人為什么活”“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何在”等根本性問題的思考,學習畫家百折不撓地追求藝術真諦、人生真諦的偉大品質和高尚情操。美術作品是豐富的,它所作用的范圍是寬廣的,由于作品內容,它可以作用德育的內容,由于作品的性質,它可以作用德育的性質,在中職美育過程中更好的與德育相結合。教學過程中利用作品背景的審述、內容的分析、著名建筑的欣賞、傳統工藝的學習等,結合欣賞教學介紹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美術知識、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促使學生產生了解滄桑歷史、傳統文化、優秀英雄事跡的興趣,從而激起學生相應的具體情感和觀念。通過歷史題材作品的欣賞,可以激發學生對國家前途命運的使命感;而對長城、兵馬俑等的介紹,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國畫的教學,又可以使學生了解傳統審美情趣,弘揚民族文化,使學生逐漸形成對美與丑較高的鑒賞力和識別選擇能力,擇善而從,擇良而從,從而造就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最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進行集體創作,培養集體主義思想,等等,這些情感因素的介入,無疑是活化了德育教育,使枯燥的德育成為材料豐富、具有吸引力的魔方,改變了原有說教式的教育方法,潛移默化地實現了德育的目的。利用藝術作品的社會功能和情感功能,達到對個體進行教育的功能,獲得個體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效用。
四、小結
審美素質作為每個人均具有的生理特征之一,具有天賦的差異和相對的穩定性。只要我們在中職美術欣賞課課堂教學中持久地重視審美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不但可以促進中職學生欣賞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學生技能水平更好地提高,使學生終身受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湖南美術出版社.
\\[2\\]朱伯雄.外國美術欣賞.上海人民出版社.
\\[3\\]周揩.關注快速發展的美術欣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