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探討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如何通過注重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等方面來優化作業設計,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如何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出新穎、有趣、開放的新型數學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教學實施新課程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改變。但在作業設計方面,我們往往過多地依賴教科書、迷信習題集,對作業的設計不科學,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制約了學習的靈活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出新穎、有趣、開放的新型數學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學生對作業是否感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業的內容是否新穎、有趣,一旦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可以主動、輕松、持久地集中精力學習。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10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設計了小兔做客的情境:小兔接到小熊打來的電話邀請它去玩,小熊說它家的門牌號是58號,小豬家是46號,小狗家是55號,小貓家是66號,可是小兔到了小熊家居住的小區一看傻了眼,原來這里的門牌號都是算式,你能幫助小兔找到小熊、小豬、小狗、小貓的家嗎?
35+20 50+3 46+20 96-50 22+40 68-10 30+56 78-8
這樣就改變了原來計算題枯燥乏味的現象,把計算題融合在故事情節中,讓一年級的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鞏固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設計層次性作業,體現個體的差異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數學教師應給每個學生挑選適合于他的問題,不催促學生,不追求解題數量,讓每個學生經過努力都能成功?!钡捎诿總€學生的數學知識與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指定習題,學生統一進行指令性書面練習,容易使學生的知識“窄化”、思維“僵化”、情緒“淡化”。為此,在作業布置上,我們要照顧這種差異,不能“一刀切”,而應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有層次的作業,讓全體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都能得到提高。
比如,在四年級教學《乘法分配律》時,設計了這樣一組有層次性的習題:
第一層次:簡便計算下列各題:34×28+28×66;125×(80+8)。第一題就是基本形式的練習,是將34個28和66個28合并為100個28;第二題讓學生靈活運用字母公式,不僅可以從左往右算a×b+a×c=a×(b+c),也可以從右往左算a×(b+c)=a×b+a×c。
第二層次:簡便計算下列各題:25×44;99×101-99;134×34+134×25-134×49。這一層次中的第一題需要學生將數先進行合理分拆,再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第二題屬于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的,需要將題補充完整后再進行簡便計算;第三題利用了乘法分配律的推廣。
第三層次:下列各題能簡便計算的簡便計算:(13×36+12×36)×4;53×64+37×53。這兩題都是需要進行兩次簡便計算題,第一題中就需要先在括號內進行乘法分配律再結合前一課時的乘法結合律進行第二次簡便計算;第二題就需要先利用乘法分配律得到101×53,再將數合理分拆后,第二次利用乘法分配律簡便計算。
這樣,所有學生都能在新授課后的課堂練習中,夯實基礎,靈活掌握新知,嘗到了成功的歡樂。作業有層次,學生就有選擇,有知識的坡度,教學也就有針對性,因材施教也就可以落在實處。
三、設計實踐性作業,還原數學的本質
數學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好的作業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養成。我們教師不能只滿足于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知識,更應注重的是學生面臨生活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在講清數量關系式“單價×數量=總價”后,布置了一道實踐操作性作業。
讓學生帶著購物記錄卡和家長一起去超市買一樣東西,并在購物的過程中完成記錄卡。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其中,進而還原數學本質,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也培養了他們運用數學思維方式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
實踐性作業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在觀察、操作、實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設計開放性作業,拓展思維的空間
數學學習不是單純地模仿和記憶。因此,作業的設計要減少指令性成分,增加開放性。開放性作業極富挑戰性,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們要不失時機運用開放性練習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篩選、思考、整合。
比如,一年級學習了《元、角、分》后,設計一次模擬購物活動:展示商店的場景,擺出各種物品供學生購買,假設每人有5元錢,以4人為一組,每組要商量怎樣買才比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在這一過程中,要算好總價,注意數量,還要注意品種,對一年級學生而言,應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由于學生身處具體的情境中,心情激動,思維活躍,創新的火花自然激發,每一小組完成的都很出色。教學實例證明: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一個更廣闊、更開放的練習空間和時間,能使學生在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創造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諸如這類題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和多變性的特點,既給學生以自由發揮的創造的空間,又為學生提供了討論、交流、調查等多種學習方式。這樣的開放性練習能適應各個層次學生的要求,體現了新課標特別強調的“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
設計數學作業,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創新。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事而異,因時而異,因人而異,精心設計合理有效的數學作業,讓數學作業真正成為學生增加知識,增長才干,豐富生活的向導,就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學習空間,并能真正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益,為新課標下的數學學習增添活力,增加魅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