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分之一學生是指品行較差或學業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學生。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具體體現在——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關注后三分之一學生是我們永恒而熱議的話題。
后三分之一學生新課標關愛關注新課標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這里的面向全體有兩層含義:一是尊重主體發展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二是平等對待所有學生,使他們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后三分之一學生是指品行較差或學業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學生。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具體體現在: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陶行知先生也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關注后三分之一學生是我們永恒而熱議的話題。
我校有個叫李xx的學生,也是學校里的“名人”。說他是“名人”不僅指他的名字和香港首富李嘉誠同音,更是指他在學校是出了名的學困生,不聽講、不完成作業是他一貫的作風,在班級穩拿倒數第三的交椅??删褪且驗榇逍〔⑿?,重新分班,使他鳳凰涅槃,獲得了重生。分班后他無論是從學習態度上還是從學習習慣上都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一躍成為班級的佼佼者,各項活動的領導者。他是班級的體育委員,還是值周學生隊長,這讓他感到無比的自尊。課堂上他也一改常態,積極舉手,大膽發言,各科成績進步很快。分析他進步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新班級中找到了自信。這個班級中除了他和其他兩名原中心校的學生外都是村小剛并校來的學生,由于他熟悉學校環境又是個熱心腸,新老師喜歡找他做一些“外交工作”,他就越發地自信起來。課上也是一樣,老師喜歡找他回答問題,他也就喜歡思考和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有了學習的動力,學習就越來越起勁,越來越有自信,學習效果越來越好。
通過這一案例使我想到了該怎樣去幫助后三分之一的學生,促進他們學業和品德的不斷進步。
一、在教學中要多關注后三分之一學生
心理學的期望理論提示我們作為教育者要對學生懷有成長的期望。教育家本尼斯認為:“只要教師對學生抱有很大的希望,僅此一點,就足以使學生的智商提高25分。”教師的期望化作對學生的關注、鼓勵,學生則因此增強了自信心、求知欲,從而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關注后三分之一學生要做到:
一是在課前關注。例如,在What's she like ?這一節課的教學中,備課時就要考慮到后三分之一學生的基礎能力,設計一些低起點多層次的問題和練習,為他們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如利用舊單詞描述朋友的外貌特征,每次提出問題時提供給學生可以作為選擇的答案等,降低難度,讓后三分之一學生也能完全參與到新授的每一個過程中來。還可以在課前讓后三分之一學生針對某一問題做好充分準備,(課堂學習過程中讓他們以精彩的回答超越優生),讓“后三分之一學生”也體驗做優生的感覺。通過體驗優生,滿足心理需要,促使他們熱愛學習,并體驗學習中的諸多樂趣。
二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關注。新課改倡導的理念是,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參與、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教學新思路和學習新方式。其中,生生互動是新課改課堂教學理念中重要的一環。生生互動的實施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獲取知識的轉變。一些學校的分組合作學習經驗,就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相互受益、共同提高的學習模式是可以讓所有學生參與其中的好途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更要充分發揮語言的優勢:富有磁性引力的聲調、風趣幽默的話語、通俗易懂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比喻等都會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同時利用手勢、關注的眼神、臉部的微笑等體態效應,讓后三分之一學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老師的關愛。
同時教師在講課中、在指導學生操練過程中多關注后三分之一學生,看他們是不是學會了,還有哪些問題和困難,甚至多手把手教教他們,讓他們感覺“老師也會幫助我的”“老師在關注著我的一言一行,老師沒有嫌棄我”,從而促進師生的情感共鳴,使認知與情感交融,引發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后三分之一學生”學習上取得成績時,我們還可以用一些肢體語言去加以鼓勵。如一個輕輕的撫摸、一個贊許的目光等,這些肢體語言對老師來說是一個輕微的小動作,但對常被我們忽視或遺忘的“后三分之一學生”這個“弱勢群體”的學習積極性的培養來說也許已是一個莫大的呵護。
三是在課外關注。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提供不同層次作業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大小來選擇完成一項或幾項作業。同樣的作業也可以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如英語寫作訓練,要求優生獨立完成文章的書寫,要求中等學生能模仿優生的文章做仿寫,要求后三分之一學生會默寫重點句型即可。此外在作業、試卷批改時教師也要抓住機遇在作業本上、試卷上寫一些鼓勵和充滿期望的批語如“進步很大!再加把勁一定有新突破”“這份試卷,如果你再細心些,老師覺得你完全有能力考一百多分的”“這次作業讓老師進一步確信你真的努力了”“通過近段時間的努力,你學得越來越棒了!”等等。使他們體驗老師對他們的尊重和期望,激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上進心。
二、在生活中要多關愛“后三分之一學生”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蘇霍姆林斯基也有一個精彩的比喻:要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那樣去保護孩子的心靈。所以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要和學生平等對話,傾心交流,用“愛”去正面引導他們,適時點醒他們。要善待每一位學生,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深深的愛意。在教學中,我們應盡量用“愛”的方式去感染、教育學生,樹立以學生為主的觀念,蹲下來聆聽學生的心聲,真正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溫暖與呵護,與老師的接觸和交流就像與知心朋友或親密的人一樣自然、親切、溫馨。
只有傾聽最直接的聲音,我們才能真正地了解學生,才能知道從哪里起步為后三分之一學生助跑,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
面對一群活潑、天真可愛、情感豐富的學生,我們只有一路灑下“愛”的種子,才會獲取愛的回報。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特別是對后三分之一的學生,對他們多一點關心、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愛心、多一份恒心,讓他們在快樂與溫馨的環境中健康、幸福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