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是文言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語文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區別的標志,就是書聲朗朗。但在實際教學中,師生對其重視度不夠,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實際開展誦讀訓練,教會學生具體的朗讀方法,以有效促進文言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文言文教學誦讀綜合訓練古語云:置之齊則齊語,置之楚則楚語。這是說,學習語言要有一個“活”的語境,周圍的人說的某種語言,我們時時可以聽到,聽了再跟著說,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別人的表達習慣和表達方式。從這種情況可以看出,學語言須從聽入手。這大概是學習語言的普遍規律。
文言,是在古漢語口語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一種以簡潔、典雅為特征的書面語。人們平時說話是不會用它的,因而無從聽到;既無從聽到,也就談不上有什么“活”的語境。但這又是可以補救的,因為作為書面語體的文言有很強的可讀性,張口一讀便聽到了,十幾個、幾十個人齊聲朗讀,每天都讀一陣子,連語境也有了。這樣讀來讀去,許多字、詞、句、篇都裝在自己的頭腦里,入門又有何難?這并非現代人的發明,我們的古人早就是這么做的,而且做得極其認真、勤苦,“書聲瑯瑯”“口舌成瘡”這些詞兒的出現便是最好的證明。
但我們卻常常忽視誦讀教學,把語法分析視為“靈丹妙藥”,以為懂得“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之類的名詞術語,便可以一通百通,簡潔而又便利的學習文言。在這種主張下,課堂上只聽到教師喋喋不休的講述,聽不到學生的讀書聲。這種做法其實無異于給剛學會唱歌的兒童大講曲式結構原理,動機雖好,實際上卻行不通。其結果往往是,學生的厭學情緒日益增長,而課外的練習和背誦大抵是為了應付考試,考試一過便忘卻大半。這跟熟讀背誦幾十篇文章而能歷久不忘相比,孰得孰失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文言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感悟,變“講”為“讀”。這里說的“讀”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能力。當然這里的“講”是指教師一味地講,“讀”卻不是學生一味地讀。
一、科學讀背
記誦在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問題在于記誦什么,用怎樣的方式訓練學生記誦。過去的私塾強調記誦并沒有錯,錯就錯在用強迫的方式,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他們一時不可能理解的篇章。我們要求的誦讀則不然,學生讀的大多是歷代名篇中的短章,易于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其記誦活動應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之下,講究記誦的科學性。看不到這一點,把我們的誦讀跟舊時代的機械誦讀等同起來,甚至干脆讓學生死記硬背,這都是不合適宜的。
記誦的科學性主要表現在記誦三要素的靈活運用上。這三要素是:
(1)口熟,就是通過反復朗讀,像磁帶一樣,把課文的語句按先后順序“錄”在自己的“記憶帶”上。這種記誦依靠的是聲音的直感,如吐字、句中停頓、語調、語氣等,背誦起來常常是不假思索的,如幼兒之背誦詩歌,因而具有不穩定性。
(2)利用支撐點,就是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首先記準若干關鍵語,包括名句、佳句以及段落的起結和銜接上下文的語句,用它們作為支撐點將全篇(段)貫穿起來,以加強記憶。這種讀背已含有很大的理解記憶成分,但仍然不夠。在連貫背誦全篇(段)的過程中還可能出現若干個“斷層”。
(3)掌握文章的思路,即努力探索作者為文之用心,特別是要弄清文中各個層次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作者行文方式上的一些特點,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這就純屬理解記憶了。即便不能完全達到,能向著這個目標努力也有助于鞏固記憶。這三個要素盡管層次高低不同,其間卻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任何一個都不容忽視,因而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必須結合起來使用。一般地說,在起步階段應以口熟和利用支撐點為主;待到半熟之后,就要利用文章的思路來達到連貫記誦。這三個因素又常常是一個循環或交替使用的過程,關鍵是要提倡邊讀邊思索。
二、注重語感
學習文言而立足于誦讀,實質上就是要把這種語體變為自己的語言習慣。前面已經說過,首先,語言習慣來源于聽;其次,是說,能聽會說,就是習慣的養成。換言之,即有了語感。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提倡反復誦讀,力求課堂上書聲瑯瑯,正是用出聲的讀同時進行“聽”和“說”兩個方面的訓練。這樣做,就是將語感的培養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上——更確切地說,就是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求解,在誦讀中積累,最后達到將文言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一部分的目的。
三、綜合訓練
學生能否正確地朗讀一篇文章,取決于許多因素,所以誦讀訓練,無疑是一種綜合訓練;在文言文誦讀中,這一點表現得尤其明顯。例如,要讀準字音。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時有通假字、多音字,這就要求我們進行認讀的訓練。要讀清句讀,要正確劃分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為此,必須弄清語句的層次和大意,這就包含著析義的訓練,要讀出語氣。文言文中語氣復雜而多變,不僅要讀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語氣,而且要讀得強弱緩急分明,這就要求較好地了解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要讀出語勢,其中包含著對文章層次和思路的理解。
自然,這些訓練在誦讀過程中所帶給學生的大多偏于感性印象,如語氣和語勢往往來自教師的領讀領背。但有了這些感性的積累,再適當地講一些文言常識,或做一點單項練習,學生的認識定能加深。教師應當善于將上述諸多訓練統一在誦讀指導過程中,有計劃的進行。這是一種精巧的教學藝術,我們必須學會它。吟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是培養文言語感的最重要的途徑和方法。語文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區別的標志就是書聲朗朗。葉圣陶先生說:“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必須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誦讀不僅有利于提高學促進學生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而且有利于提高語言感悟能力。因此,對學生的誦讀進行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指導,能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語文教學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應將誦讀貫穿于始終。
參考文獻:
\\[1\\]凌麗.以朗讀為利器探古文之幽徑——小議初中文言文朗讀教學\\[J\\].中學教學參考,2009,(31).
\\[2\\]黃翠梅.文言文朗讀教學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09,(28).
\\[3\\]金國海.重視文言文朗讀教學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J\\].中學教學參考,2010,(15).
\\[4\\]王守剛.文言文誦讀教學淺談\\[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