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抓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以及時刻注意他們的心理發展變化。職業學校學生由于他們的學習和家庭的特殊性,導致了他們在心理和行為上有一定的偏差。案例以班級中一位特殊的學生進行觀察分析,闡述了在班級管理中如何實施“慢德育”過程。
慢德育轉化措施 一、案例背景
職業學校班主任的工作,往往從主要抓學習轉變成隨時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心理發展。在我國,職業學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社會和家長的歧視,職業學校的學生一般都經過了層層篩選,很多家長才迫不得已讓自己的孩子讀職高,這些學生除了學習基礎差,家庭關系的不和諧,他們的心理也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 ,本案例我對班級的一位學生進行了二年的跟蹤觀察。
二、學困生基本情況
1.基本信息:李某,性別:女,年齡:16歲。
2.成長經歷信息:家住余杭,從小父母離異,與父親一起生活。
可塑性:學習成績較好,特別是英語和語文,寫一手漂亮的字,閑暇時喜歡寫寫散文詩。
心理特點:性格比較倔強,個性剛強,自尊心強,逆反心理也比較嚴重,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上沒有競爭意識,比較懶惰,早自修上課經常遲到。
3.平時的表現:不隨便向父母要錢,在家里比較聽話懂事,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學習的興趣總提不高。不樂意做的事,很容易表現出抵觸情緒。組織能力不錯,能協助老師組織學校里的活動??陀^上要求上進,喜歡事業上有成就的人。
4.家長的期望:提高學習成績,提高自信心,改善情緒低落現象。
三、學困的成因
1.家庭教育環境
從小知道自己的父母離異,與父親一起生活,父親雖然老實本分,但也比較木訥,不知道怎么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親情缺失。造成孩子自信心差,不愿跟他人交流,對很多事情無所謂,有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
2.學生本人性格根源
不清楚自身的角色和所承擔責任,缺乏自信心,喜歡網絡,不知為何而學,再加上不夠自信和主動、缺乏勇氣和毅力,面對學習壓力不知如何排解,造成對學習的逃避,成績自然無法拔尖。
四、轉化過程中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1.探尋家庭環境教育問題的根源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起點和基點,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師。通過與學生本人及其父母的溝通,了解到這名女生的家庭現狀與家長對的期望值,解開了學生個人學業及家庭教育問題的癥結,及時與家長溝通聯系。學校與家庭在孩子教育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同時請家長及時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和成長環境。家校密切溝通與聯系,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與進步,班主任在溝通的過程中,也幫助家長培養父女、母女之間的感情。
2.締結信賴,喚起希望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優缺點,對其身上表現出來的一些閃光點,總是在適當的場合給予表揚,以增強其自信心。當她犯錯誤時,并不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點她的名,而是在與她個別交談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幫助她分清是非,判斷正誤,這樣逐漸緩和了緊張的師生關系。高二的時候,余杭區組織了“美與幸?!闭魑谋荣?,語文功底還不錯的她在語文老師的積極鼓勵下,參加了本次比賽并獲得了區級三等獎的好成績。在與她交談的過程中,她說她很愛寫日記,寫的都是自己的真實感受,我隨手翻閱了幾篇,其中無不充滿了悲傷、失落,利用這個契機,我在她的日記后面進行評論,首先贊揚她的書法和文采,再剖析她這樣的想法造成的原因,最后給予她最大的鼓勵。
3.挖掘潛質,激勵行動
通過在課堂上及時關注她的學習狀態,課后經常與她談心并交流,同時請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輔導她等各種教育手段,引導該生要勇于面對問題和困難,啟迪她發現并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引導該生認識職高的學習并不困難,從而激勵她主動去思考學習的重要性和學業提升的內在動機。
4.性格培養,激發興趣
在學業上,要求孩子進行常規的預習、復習,按時完成作業,培養她自制、盡責的性格;通過鼓勵她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培養她勇敢、主動的性格;通過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實際的結合,誘發她的好奇心,激發她帶著問題學數學的興趣;通過不斷鼓勵與溝通,培養她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性格……從根源上使學生具備改進的意愿和動力。
五、轉化效果
高一開學時,我就注意到瘦小的她坐在教室的一個角落,不跟其他同學交流,不茍言笑,經常遲到,問她原因,她也很坦白,就是早上不愿意起床,也不愿意改變,問其對未來的打算也毫無規劃。有一次,班級里需要采集學生的信息,需要交戶口本本人頁,其中有一項是與戶主的關系,其他學生很早就交了,她是最后一個交到我手上并要求我替她保密,她不希望其他同學知道,我答應了她的要求,并開始重新思考她的心理問題造成的原因。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和愛心的力量,通過我與她的日記交流和網上交流以及個別談話,她逐步有了學習的主動性,臉上漸漸有了笑容,上我的英語課特別專注,說明她開始慢慢接受我。
六、轉化中出現的反復及對策
經過一個學期的溝通與督促,該生表現確實不錯,遲到比較少,學習成績有提高,在高二第一次期中考試中考出班級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但是期中考試后,我又發現她又有一些反復,與此同時,我設法去發現她性格中積極向上的因素,充分給予肯定、表揚和鼓勵,還經常留意觀察她的情緒變化,深入了解她的內心世界,幫助她解決青春期的煩惱,以便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又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轉化的效果終于在她身上得到了體現。
七、轉化過程的體會與反思
1.性格教育的迫切性
學困生存在的問題,大多數與其性格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如自私、懶散、嫉妒、浮躁、苛刻、厭學、早戀等傾向,這些都與其性格品質中缺乏責任感、進取心、寬容等有關。而家長作為第一教育者的角色,往往也很不成功,要么包辦代替,要么放任自流,要么簡單粗暴……所有這些,都對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非常不利。所以,從根源上消除學困生存在的真正有效方法,是幫助他們通過科學有效的途徑進行性格教育,指導家長選擇好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為他們健康成長營造和諧、寬松的家庭環境,使他們在性格、處事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學業進步。
2.家長配合的有效性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一味地代替孩子去思維,這樣的后果帶給他們的只能是負擔,禁錮甚至傷害。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經常聯系學困生的父母,利用雙休日或假期,讓家長督促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從中不僅能與父母面對面進行溝通,而且還能體會到平時父母做事辛苦,從根本上愿意主動承擔責任,減輕父母的負擔,加強勤奮好學的動力。
3.及時調整溝通策略
學困生的成因有其自身的根源性,他們身上的壞習慣有著根深蒂固性,在轉化過程中會出現時好時壞的反復性。為降低這種反彈率,班主任要根據情況需要及時調整溝通策略,耐心引導,循循善誘,并對學生的反復狀態進行循環強化訓練,最終促進良好習慣和優良性格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