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對學生的語言訓練、思想教育、思維模式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幫助。20世紀80年代以后,教育部門加強了對小學生語文閱讀的改革與創新,指導老師要放棄過于繁瑣的文字與文章,多用一些貼近生活或與孩子的興趣相關的閱讀內容。在這個指導思想的引領下,語文閱讀的教學改良也變得緊迫與必要。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良學生閱讀是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重要目標,閱讀是進行母語接觸與認識的過程中起著奠定基礎的作用,并且對以后的寫字、口語、作文等各方面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在21世紀的今天,加強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針對目前我國小學閱讀教學的情況與實際教學過程,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
一、引導學生領悟閱讀的真意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教學目的與教學任務。語文教學是為了什么,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要太過在意書本的一字一句,而忽視了語言描述的意境與口語表達的意境。葉圣陶老師曾經解釋過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不可偏指。”這就很形象地說明了何為“語”何為“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這樣的思想意識去引導學生領悟閱讀的真意,把教育的觀念轉向對學生的語言培養,而不是單一的課文讀寫。
二、讓學生感悟到閱讀的樂趣
小學生是喜歡講話的,性格也很活潑。作為老師,讓自己的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是我們的義務。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對每一堂課一定要保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喜歡的人物與事件,并且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每個月也可以單獨預備一節課的時間,用一個比較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或者故事,來讓他們互相閱讀交流。在這種時候,對于話題的選擇一定是開放的,如喜羊羊和灰太狼,你更喜歡和誰交朋友,為什么?教師在這種問答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是可以分享的,有利用于培養學生喜愛閱讀以及自覺進行閱讀。特別是在閱讀故事和交流故事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正確地認識世界,或者是發現世界的各種不同,然后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閱讀是可以為學生提供想象的翅膀的。在一年級的教學中,我曾經找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讓我的學生嘗試去讀,故事內容是一只小雞與一只小鴨是好朋友,小鴨約小雞去自己的家里玩,小雞在去的過程中發現小鴨的門前有一條河,小雞不會游泳,如果你是小雞怎么辦?如果你是小鴨,你該怎么辦?學生的答案是豐富多樣的,有的告訴我讓小雞去找其他門前沒有河的小鴨玩,有的孩子告訴我小鴨應該幫助小雞游過去,小雞以后就會游泳了。在形形色色的答案中,小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老師只需要引導他們換位思考一下,繼續想象,讓他們自己慢慢去琢磨方法是不是正確。
三、閱讀的內容一定要符合兒童的心理,注重兒童的表達方式
在一些課本教程中,應試教育的目的太明顯,個別老師甚至特意挑出難度比較大的詞語,然后專門抄寫或默寫,對于課文還要求強制背誦。這樣的方式不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良好養成,并且容易產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師在對閱讀內容進行選擇時,以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的心理認知的讀物為最佳。2001年,我國對課本的閱讀課程提出,要內容比較淺的童話、寓言與故事,要向往美好的生活情境,要關心自然與環境,要多一些詩歌朗誦和童謠。我覺得這個標準很好地說明了一個問題,只有符合學生的理解,才能引起他們的關注與想象,以考試為目的有意識地讓學生去學習一些成語、短句,其實是拔苗助長的表現。
四、在教學方法上,把“讀”這個字貫穿始終
閱讀教學的意義,就是教會小孩子看,教會小孩子讀。離開“讀”這個字,就不算是閱讀教學了,當然也搞不好閱讀教學。在修訂版的小語大綱里,就明確提出了讓孩子充分地讀,在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也在讀的過程中培養他們思考,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情感,接受正確情感的熏陶。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可以播放錄音帶,讓學生跟著錄音帶慢慢地讀,或者是老師自己帶領著學生去讀。在這個過程中,從模仿語速,到模仿音的高低,到多次閱讀之后,學生可以慢慢感受到文章的深意,也培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與語言能力。很多老師每天都有布置閱讀任務,然后家長簽字,但是這沒有一個牽引與引導的作用。課堂上,一定要留出一部分的時間,讓小孩子讀。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爭取每天上課之前,讓我的學生跟著錄音帶一起讀一些有意思的故事,然后間接性地重復。我并不會要求他們去背,然后我劃分一些重點詞語,要求默寫。在這個放錄音帶以及跟著課本和錄音帶朗誦的過程中,我始終是潛移默化、堅持不懈的。我的學生還自己學會了很多詞語,普通話非常標準,在后來的寫作和寫日記中也表現出來了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五、巧妙設置思維情境,更好地引領學生閱讀
學生閱讀要很好地掌握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讓他們不在死記硬背的過程中形成閱讀能力,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這是因為小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很好地去認知他們讀過的內容,有些閱讀內容是非常抽象的,老師不應該去強塞給學生。在學習《鄉下人家》的時候,我在教導小孩子理解“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時,首先要讓他們知道筍子長的是什么樣的,春天的季節為什么會讓筍子長得那么快,然后為什么要用那個“探”字。在這個討論過程中,我也會發問:如果你們去野外,看到自己最愛的東西,你們會是什么心情?那么,我們在讀這一段的過程中,我們就用這樣的心情去讀這一段話。如果你不喜歡“探”這個字,不認同這種擬人說法,那么你喜歡用什么字。在教學的過程中,是非常忌諱讓學生想象作者的心情的。可能很多的學生并不知道鄉村的風景,或者是筍子長什么樣的,為什么是春天的代表。這個時候,我們多用一些假設性的問題和引導他們想象,則更合適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愛上閱讀,喜歡上閱讀。時間久了,就自然具備了獨立思考,獨立閱讀的習慣與方法。老師在這種教學模式上可能比較辛苦,課堂也容易有些混亂。但是只要愿意去堅持,一段時間后自然會看到回報。另外,在培養閱讀能力的前提下,老師也要清除文字上的障礙。在這方面,我的感受是自己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在閱讀課之前就告訴學生,可能會有不認識的生字,做好猜想的準備,然后做上記號,邊讀邊想。閱讀完以后,先跟同學交流一下想法是否正確,使用工具書或者是課本來進行求證。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的領悟力以及更加深刻形象地去認識生字。
六、總結
在21世紀的今天,閱讀教學是必須注重的教學內容,它跟小學生的發展息息相關。我們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為了他們更好地學習知識以及培養獨立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友宏.以新大綱為指導切實推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科教學探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