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將武術運動推廣到中小學校園之中,并通過武術文化對中小學生進行體育、美育、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將對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 武術運動;推廣;校園活動
隨著中華武術進入校園活動的推進,中華武術越來越受廣大中小學生的青睞。武術運動以其獨特的魅力,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個性發展起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武術運動在中小學推廣還需進一步深化。
一、推廣武術的理論分析
1、從開展方便程度分析。普通中小學體育設施水平不一,場地有大有小,開展體育活動的經費也多少不一,有些活動對時間和季節性也有不同的要求,而開展傳統武術不受季節、環境條件、運動器械設備等多種條件的影響和限制,很適宜在農村中小學開展,并且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同時傳統武術注重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的修煉,融健身性、文化性于一體,非常適合中小學生中開展。
2、從養成鍛煉意識分析。武術運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能力,也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能養成與掌握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充分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促進學生鍛煉的積極性、自覺性。為以后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同時可以滿足學生在不同時間和不同階段身體鍛煉的需要,它的推廣不但有利于推進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
二、推廣武術運動的作用分析
1、改善健康,增強體質。通過武術練習可獲得身心全面發展,對人體外部形態和內部各器官均有良好的影響。武術練習可以促進青少年身心的正常發育,可促進血液循環,加深呼吸,增強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各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和人體的全面發展,有效地增強體質。武術練習尤其能增大肌肉,增強肌肉的爆發力、彈性,擴大關節的活動范圍,增進靈活性、柔韌性和協調性,從而有助于形成外部優美的體型。
2、培養道德,磨練意志。武以觀德”說明武德在中華武術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武術以“尚武崇德”作為教育的基本原則,“尚武”,能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通過長期的武術訓練,練出了強健的體魄,磨練出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這是“自強不息”的精神基礎?!俺绲隆背缟械赖滦摒B,與人為善,寬厚處事,豁達胸懷,通過武術訓練,磨練出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樹立尊師愛友,誠實守諾,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達到修身養性的教育作用,還可以讓中小學生更加了解和熱愛中華武術,更加了解和熱愛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3、娛樂觀賞,陶冶情操。傳統武術還具有娛樂觀賞、豐富業余生活、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人們通過參加傳統武術鍛煉可以愉悅身心,能使人充滿活力的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提高工作效率,人們在觀賞武術表演時看到運動員舒展健美的姿勢,優美的亮相和造型,動聽的音樂伴奏,再加上傳神的表情,都會感受到美的享受。我們從形神兼備,以形傳神的武術演練中,感受到武術的神韻美;從輕靈沉著,中正安靜,行云流水中,感受到武術的和諧美;從動靜相間,剛柔相濟等,虛實分明,感受到武術的對比美。
4、充實體育,豐富課間。目前“陽光體育”,每天有三十分鐘大課間,溫家寶總理提出“每天鍛煉一小時”,在全國人大會議吉林團分組討論會審查政府工作報告有代表提出這個問題。溫總理說,“我認為這恰恰是我報告的一個亮點。”我們青少年狀況不行,直接影響未來,這是實實在在的。民族前途、祖國未來,現代化建設,都與青少年體質息息相關,但是從目前看,現在學校體育時間有了,每天上午有半小時鍛煉時間,下午一小時,體育課也增加了,這就為武術教育提供了空間。
三、實施建議
1、培養一支優秀師資隊伍,保障武術濃厚氛圍的形成。①開展校本培訓活動,提升學校校武術教師的武術基本功水平。學習與訓練內容包括:武術基本姿勢、簡單武術套路、簡單武術器械使用等,營造濃厚氛圍。②開展主題校本研討,將武術融入到體育教學之中。體育教師積極開展體育課程中的武術教學內容研討活動,思考如何讓學生對武術產生濃厚興趣,有效落實體育課程中的武術教學內容。
2、武術課教學與訓練的課程設置。①普及武術活動,形成學校全面普及特色。每天課外活動必須保證學生進行至少三十分鐘武術訓練,。每周體育課中必須有一節課進行武術課教學,進行武術的基本常識教學與簡單武術套路的教學,組織小型武術競賽活動。②建設一支合理的運動員梯隊,以保證武術尖子人才的脫穎而出,并力爭在各項競賽中獲取優異成績。
3、建立評價與激勵機制。①對專業武術教練和體育教師開展武術訓練教學實施過程進行評價考核。②對學校發展武術活動過程中的優秀團隊與個人進行獎勵。
總之,在學校推廣武術是普及武術運動的最有效的途徑,也是實施全民健身和養成人們終身體育意識最有效的辦法。
參考文獻
[1] 段徐.《武術的人格塑造功能》.中華武術, 2004(1)
[2] 邱丕相等.《學校武術的定位及其教育體系的構建》
[3] 徐美琴.《淺談武術的普及與推廣》.科技創新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