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傳統的“一刀切”式教學已經不再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為不同基礎、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量身打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實現每一個學生的提高。本文介紹了初中數學練習、作業分層設計理念與實施的必要性,進一步提出了學生分層,練習、作業布置分層,練習、作業測評分層三個方面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 初中數學;練習;作業;分層設計
所謂分層設計,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不同水平,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種理念不僅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更應該延伸到練習布置、作業設計上。初中數學練習、作業的分層設計是指教師在布置練習和作業時,根據學生不同的基礎層次、不同的課堂表現、不同的掌握程度和不同的發展潛力,設計不同題量和不同難度的練習和作業,從而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是初中數學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學生可以將新學習的知識加以更深刻的理解、系統的整理和綜合的運用,教師也可以及時獲得教學信息的反饋,了解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和沒有掌握哪些知識,調整下一步的教學的節奏。作業、練習的分層設計是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將作業和練習分成不同的幾個層次。層次較好的學生可以通過思維拓展型題目發掘最大潛力,學習較吃力的同學可以通過基礎鞏固型題目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練習和作業中獲得自我進步的成就感,增強學習初中數學的興趣。
一、練習、作業分層設計的實施策略
1、學生分層。首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三個層次:暫差生或學困生為加油生(C組)、學習能力一般的為提高生(B組)、學習能力較強的為優秀生(A組);每天的作業設計分為:模仿性作業、提高性作業、探究性作業。模仿性作業為本課必須完成并掌握的基礎性題目,供C組完成;提高性作業為模仿性作業的簡單變形,可供B組完成;探究性作業屬于開放性、探究性的作業,供A組完成。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的作業,使作業分層更趨合理、科學,更趨人性化、個性化。
其次,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分層作業,既要整體考慮作業的形式,又要考慮作業的內容,保證作業的質與量,做到難易適中,兼顧兩頭;同時體現作業的層次性、多樣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特點,讓學生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達到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
2、練習、作業布置分層。學生分層之后,在練習和作業的布置上,也根據“量體裁衣”的原則,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打造不同層次的習題,讓學生把有效的時間都花在對自己最有利的練習上。針對A組學生,設計探究性練習,這類習題難度較大,靈活度較高,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基本知識原理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創造性來解決題目。A組學生通過此類習題的練習,可以體驗初中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對初中數學學習的興趣;針對B組學生,設計能力性練習,這類練習難度適中,是在理解基本知識原理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將原理舉一反三,達到對原理的熟練運用。B組學生通過此類習題的練習,可以滿足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創新思維的需要;針對C組學生,設計基礎性練習,這類習題難度較小,一般是課上學習的公示、原理的直接應用。C組學生通過此類習題的練習,理解基本知識原理,增強學習初中數學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綜合成績測評。在數學綜合成績的測評上,設立晉級制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勝心,發揮激勵作用。在教室墻壁或者黑板上設立臺階狀晉級榜,最下層臺階貼上C組學生名片,中層臺階貼上B組學生名片,高層臺階貼上A組學生名片,高層臺階上端設立“數學之星”的位置。一段時間學習后,C組表現良好的學生可以晉升到B組,B組表現良好的學生可以晉升到A組,A組表現良好的學生在最高的臺階上占據“數學之星”的位置,讓晉級榜時刻激勵著學生,增強學生競爭意識和榮譽感,也使認真努力的學生體會到進步的快樂。
二、分層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分層作業要體現人性化,讓每個學生享受成功。每一個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都存在差異,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教師對他們提出的要求,因而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應該有所區別。作業的設計不應只考慮考試要考什么,更應該考慮學生本身需要什么,他們能運用新知識解決什么。其實,每個學生都樂意愉快地、成功地完成作業,更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揚,那樣他們將會更自信,更努力。對于個別能力確實有欠缺或是在某一方面稍微弱勢的學生,我們要容許他們出錯,要多給些寬容和鼓勵,并根據出錯的情況設置合適的作業難度,從簡入手,循序漸進,建立信心。比如,可以給他們布置搜集相關數學人物和故事的作業,讓他們學到知識的同時又可以向其他同學進行介紹,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提高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把“要我練”變成“我要練”。
2、設計趣味性的、多樣化的分層作業。學生對形式單調、內容枯燥的作業感到乏味,甚至厭惡,而更喜歡內容新鮮、有趣、貼近生活、形式新穎的作業。因此,我們可以給一些枯燥的作業創設一定的情境和活動,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例如,學習“度、分、秒的換算”時,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切入,設問編題,巧妙地激發了學生做作業的興趣。作業設計如下:
第一,小明吃早餐時,爸爸剛開始看“東方時空”,小明大約幾點鐘吃早飯?這時時針與分針所成的角度是多少?你能把這個度數化成幾分幾秒?
第二,8:20小明開始做作業,他想看“少兒節目”,他能做多少分鐘作業?這期間時針轉了多少度?分針轉了多少度?你能把它們化成幾分幾秒?
第三,電視播放“東西南北中”時該讓給爸爸看了,此時時針與分針所成的角度是多少?小明能看多長時間的電視?你能把它們化成幾分幾秒?
要求:C組學生至少完成①;B組學生至少完成①②;A組學生直接做②③。
3、設計階梯性、探究性的分層作業。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精選不同層次的題目,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設計階梯形作業。對同一道題目由易到難梯度設置不同的問題,使學生由淺入深一步一步探索,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嘗試,激發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挖掘問題的多面性,達到深層次認識問題的本質。
例如,九年級的教學內容:銳角三角函數。作業設計如下。
C組:標準題。
①已知:在Rt△ABC中,∠C=90°,AC=4,AB=5,求cosA。
B組:變式題。
②已知:在Rt△ABC中,∠C=90°,如果sinA是方程2x2+3x-2=0的根,求cosB。
A組:拓展題。
③在某海域中有一海島A,它的四周20海里范圍……
在作業分層布置的過程中,久而久之,會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其實真正的分層設計只是暫時的緩沖,然后在不斷的進步中慢慢地調整,最終的目的是要實現個人的繼續發展。故而需要我們深研教材、精選習題,為學生提供一個有坡度、有銜接的學習環境。讓我們樹立新的作業設計理念,設計出豐富多彩、學生感興趣、樂意去完成的作業,開發每一個學生的多元智能,讓學生在作業中掌握知識,在作業中形成能力,在作業中發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