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教學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語文知識要靠長期的積累,語文能力要靠長期的訓練。學生自己必須有一種主動意識,積極地投入語文學習中,這樣才能提高語文成績。那么如何培養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筆者就多年的經驗談了以下幾點看法。
關鍵詞: 小學;語文;積極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進而能創造性地學, 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提高自身的語言魅力,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積極性
優美的朗讀,娓娓的講解,循循的啟發,諄諄的教誨,讓我引領他們走入我的語文世界。《難忘的八個字》中,我聲情并茂的朗讀深深感染了學生,從聽讀、自讀、仿讀,誦讀到比著讀,孩子們的學習勁頭調動起來,于是,我順利地引領他們進入悟的學習境界。
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
課堂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進行素質教育的陣地,合理構建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教學環節,提高學習效率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發自內心地想學,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學好每個四十分鐘,這樣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在《特殊的葬禮》一課中,我鼓勵孩子們大膽發言,勇敢地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如:為什么要為瀑布舉行葬禮呢?為什么葬禮要由總統來主持呢?為什么瀑布會消失呢?等等,使學生們從文字表面的學習深入到文章內涵的探究。結合課前師生共同搜集的資料,孩子們探究由淺入深,越來越清晰。此時,我覺得他們對語文越來越感興趣。這一堂課,孩子們學得比較扎實。此外,我還利用多媒體教學,使教學變得直觀,利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自身的語言知識感染孩子們,時刻抓住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臺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四、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時刻品嘗到成功的快樂
學無定法,學必有法。比如學生字,記生字,我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背課文,采用比賽積分制,以小組為單位,到臺前去背,誰都不想為自己的組抹黑,當然就越背越起勁了。在朗讀課文時,我盡量降低難度,可以朗讀一個段落,一句話,只要覺得自己讀得好,就可以,回答問題時,可以不舉手,比誰勇敢等。總之,一切從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出發,鼓勵他們,支持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我教孩子們如何抓關鍵詞,如何做筆記,如何從文字中探求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連如何上網查閱資料,都親自演示給學生們看。對于學習認真的同學,及時表揚。
五、組織豐富的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觸發寫作靈感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樣的知識,不同的老師教,學生樂學程度就大不相同,教學效果自然就大相徑庭了。所以從這一點看來,語文教學“為學生服務”,同樣的知識要有針對性的考慮不同學生的求知要求,時時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另外,通過遠程教育平臺,我們能夠和全國的專家們、同行們進行交流,這樣快捷和便利的學習方式,也影響著我的思維方式。新課程提倡我們教師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課改的實施對于絕大多數語文教師而言,都是一場新的革命。作為老師要有自己的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么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么課?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具有綜合性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所以我應抓住每一天,每一節課,關注課程改革,學習,思考,研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從各方面挑戰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
六、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的各抒己見。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這樣做,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總之,從多方面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充分發掘自身的潛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切實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鄒麗君.讓學生在語文朗讀中感受漢語的音韻美[J].文教資料,2008(20)
[2] 熊開明.朗讀教學的內容和規律[J].小學語文教學,1998(09)
[3] 周學紅,錢華.高中語文新教材朗讀教學初探[J].語文學刊,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