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發生了很大改變,教師觀念也有了很大突破。但有些課的教學,距課程改革的五個課程目標還有不小差距,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課改目標必須提高有效教學。本文針對當前學校體育課堂教學出現的“新傾向”、“新問題”,筆者在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和運用教學評價等方面,就如何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 體育教學;研究
一、開展體育教學研究
體育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為伴,最熟悉朝夕相處的學生,懂得他們的體育興趣愛好與特點;他們最了解本校本地的體育資源;也最直接地感受到體育教學中的各種困惑、矛盾和問題,需要研究的問題會有許多。體育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生的身心特點、體育基礎狀況比較了解,對教學實驗的安排和控制、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運用等條件,體育教師可結合正常教學隨機安排、自主控制。
新的課程標準,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根據課改的指導思想,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學習是經驗的重組和重新理解的過程,學生是自主的學習者,通過自主的知識建構活動,學生的創造力、潛能、天賦等得以發揮,情意得到陶冶,個性得到發展。教法要求創新,開放和放開,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采用探究教學,情景教學等、重視學生學法指導。改革評價體系,改變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功能。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合作、探索等方式,發展走、跑、跳、透的身體素質能力。
二、加強與學生的交流
體育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有其特殊性。在教學中師生融于教與學活動過程中,與學生產生直接的、全面的交流。在戰術教學中有時還需教師與學生一起練習或比賽等,這是其它學科所無法做到的。當教師布置完練習后應該察看每一位學生的練習情況并來回巡視指導,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差生克服困難,讓所有的學生感到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從教師那里得到幫助,鼓勵和評論。教師關注學生的練習會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和勁頭,與此同時,教師通過仔細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可以獲得有關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在學生做練習時教師切不可原地站著不動或埋頭做自己的事情或與他人談天。這無形中使教師本人脫離了課堂,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拉開了距離。在學生看來,教師只對學生的練習感興趣,對學生如何完成練習以及完成質量毫無興趣。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離開了與學生的交往,淡漠了人情。教師在學科知識方面的權威性將逐漸被輕視。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提高教學效果的措施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是指在體育教學活動中,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體育教師的教授、啟發、指導和引導下所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有獨立性的、有創造性的學習行為。也就是說學生主體的發展是建立在求知欲、想象力、創造力發展的基礎上,表現出的主動權,主導要服務于主體,激發主體自我學習的熱情,變傳統“填鴨式”、“灌輸式”為“互助式”、“探索式”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不論是分組教學還是自主活動,學生參與不全面、參與不積極、借活動而脫離學習的假參與都是無效的活動;體育教師提出的任務不明確、沒有具體要求、沒有分別指導、沒有調控引導、沒有到位的講解和總結、沒有對學生的適當評價,我們就說它是無效。雖然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沒有效果的活動是假活動。學生真活動真學習,教師真組織真指導,教學相長。
四、結合常規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制能力
自制能力實際上是一種自我管理能力,培養這種能力一般可采用以下做法:
1、熟悉、遵守課堂常規。在自覺遵守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自我管理。
2、自我計劃。在自覺遵守課堂常規的基礎上,選擇時機讓學生自訂計劃和安排鍛煉。可以從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做起,再進行補缺性、調劑性、輔助性的練習等。
3、自我檢查。即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
體育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為完成規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而形成的規范化教學程序,包括相對穩定的教學過程結構、相應的教學方法體系。它具有整體性、操作性、實踐性、針對性和優效性特征。體育教學模式結構包括教學指導思想、教學程序、教學過程結構與方法和教學條件四個層次。本文根據學校體育教學目標把體育教學模式分為系統傳授體育知識技能、發展能力提高身心素質和培養體育運動的態度、興趣,發展情感三種類型八種體育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條件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生身體和認知發展水平、教學環境條件等多種模式的綜合運用。
五、把一項運動技術單元化的最大優點是便于運動項目的教材化,化好了運動技能教學的質量就會提高
為了避免以往體育教學單元的重復,必須合理地安排每個教材的教學時數,要有超大體育學習單元(20學時以上)、大單元(10學時左右)、中小單元(3-5學時)和超小單元(1學時,甚至是融合在課中)的概念。對體育教學單元過程標準化的研究實際上就是對運動技能教學的深度、廣度和質量進行研究。因此,應根據各個項目的特點,合理確定單元的規模,單元間相互匹配、相互補充,共同完成各類體育教學目標。
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要看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生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我們要向體育課要效益,教學必須求實效:以生為主,以“練”為本,強調實實在在的身體練習活動。使學生在練中思考,在練中感悟,在練中探究,在練中理解,在練中表達,才能真正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從而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發展學生能力,讓40分鐘的體育課堂出效益,提高體育課堂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2004
[2] 朱訓展.提升體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J].中國學校體育,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