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所謂學習語言,即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掌握語言規律,發展語言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學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學科替代不了的。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確實,在閱讀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言文字訓練
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中,一套套“花架子”,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效果不大。我們都知道,語文學科是基礎工具學科,它的任務是學習語言,發展思維,陶冶學生情操。所謂學習語言,即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掌握語言規律,發展語言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學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學科替代不了的。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確實,在閱讀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把教師的講和學生的練結合起來
就“訓練”而言,“訓”是針對教師,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就是“訓”;“練”是針對學生,學生的反復實踐過程就是“練”。教師的講是手段,而學生的做、讀、說、寫,即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最終為己用才是目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以講為前題,練為目的,講為練做鋪墊,講練結合,進行適時訓練,使學生通過練最終形成綜合能力。我在教學《小音樂家揚科》時是從以下幾方面加強訓練的: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學第一部分時,我重點抓裝揚科的母親是個短工,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這句話,讓學生理解“短工”和“寄居”是什么意思,體會“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是什么意思,“短工”與“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有什么相似之處,從而文章通過對揚科眼睛的描寫,來表現揚科的悲慘命運,所以我在教學中把描寫揚科眼睛的句子摘錄下來,讓學生領會。如“閃閃發光的眼睛”、“睜大了驚恐的眼睛”、“瞪著眼睛”、“睜著眼睛,眼珠已經不再動了”,讓學生從這些詞中,體會揚科這樣一個有音樂天才的聰明可愛的孩子含冤而死的悲慘遭遇。產生了同情,也很自然地產生了對吃人的剝削制度的痛恨。
二、加強言語實踐,培養學生語感
因為語感是在反復的言語實踐中,在對言語對象的直接感受中積淀而成的。正如馬克思所言:感覺是在自己的實踐中成為理論家的。培養語感一定要在課堂中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真正去動嘴、動手、動腦、動情?!白x”是在語感習得過程中一個最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古人早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不少教育學者也強調,人在反復的誦讀中,腦海中會貯存豐富的書面語言模式。促進言語主體對言語對象的內化。讀有多種,如朗讀、精讀、速讀、泛讀等等,類型不同對語感培養的側重也就不同。朗讀可使語感細膩。它是一種心、眼、口、耳并用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朗讀時,能從言語的聲音、語氣、句式等更多個角度體察作品的內蘊,“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美讀使語感美妙。它要求學生在讀文時把作者的情感傳達出來,要讀得抑揚頓挫,感情充沛。“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內容與形式之中”與作者同悲共喜,實現心靈的交融。美讀應尊重學生對作品的個性化理解,對讀法不宜作統一的要求。
三、在閱讀實踐中培養閱讀能力
1、加強朗讀教學發展學生的語言。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的學生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
2、啟發學生讀中感悟,關注學生的讀書感受?!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遍喿x理解能力是以感悟,體驗為基礎的語文能力。閱讀教學時,學生讀書的方式有多種,但我們要多訓練學生“眼到心到”的默讀,因為默讀只能用眼睛看,并要求做到邊讀邊思考,而且還要有比較快的速度。所以學生讀文時,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把每一個詞語,每一句話讀通,讀懂。讀完課文后,想想課文講的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全文的大意。在教學時應多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讀后感悟,不同的看法,大膽地說出來。由于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積累,情感體驗不同,對于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感受,作為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多悟,多說,多交流自己的個人感悟。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通過讀說練來與語文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更深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能力,也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3、以文本為基礎,開拓“對話”空間,活躍氣氛?!拔谋尽笔亲髡吲c讀者進行思想交流的媒介,同時也是心靈溝通的載體。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就不能脫離“文本”,對話教學同樣如此。只有通過“文本”,學生才能感受到作者的心靈世界以及生活追求。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明白作者的生活與精神,還要引導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拓展對話的空間。教師要善于根據課文的重點、難點提出更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來回答,或者還可以引導學生來提出問題,然后通過討論來解答問題。比如,在講述古詩詞的時候,教師應該首先介紹作者的情況,同時將寫作的背景向學生一一介紹,使學生能夠對所學詩詞的內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可以引導學生對于詩詞的意境進行討論,讓他們和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看是否能夠從中得到啟發。這樣學生們的學習就會變得輕松而愉快,同時還能夠讓文本知識有效地轉化為學生的知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