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課改對我們景縣中學來說是一個挑戰,也是一次很好的機遇。回顧過去一學期的新課程教學,我們感到在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新課改之際,物理教學之路該如何走,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讓學生想學,樂學方面,提出了不少新問題。為此,我們在校領導的帶領下,認真學習新課標,接受新的教學理念,積極應對挑戰,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現與同仁共勉:
一、創新課改工作方法
1、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識銜接,化解學習難點。剛從初中升上高中的學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適應過來,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降低高一年級物理學習臺階;如何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特點,渡過學習物理的難關,就要求我們老師注意新舊知識的同化與順應。即:用新的知識和新的方法來調整、替代原有的認知結構。其次是加強直觀教學,確保學生聽懂、能學。因此我們研究了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學方法和教材結構,知道初中學生學過哪些知識,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獲取這些知識的途徑,在此基礎上根據高中物理教材和學生狀況分析、研究高一教學難點,使學生很快適應高中物理學習。
2、設置合理的教學層次、實施適當的教學方法。為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起學好物理的信心。我們的首要任務在于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形成探求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考慮為學生創設與教材內容有關的探索情境,精心設計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形成過程和應用過程,形成“參與——體驗——內化——外延”的科學探究物理課堂教學模式。
第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科學猜想。如在“自由落體”實驗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硬幣和紙片同時下落時,質量不同,會發生什么現象?結果將怎么樣?在提問、猜想中跨入知識的大門。
第二,引導討論,設計方案。啟發和引導學生設計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先應用猜想法設計總體方案,如何研究,再進行局部設計,由學生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設計,并評價他人的設計。
第三,把探究精神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注重在概念的形成及規律的建立中進行探究教學。對概念的形成及規律的建立在課堂教學中完成。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如果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一個結論,而不是引導學生循著規律的發現過程去體驗一番,這不能不說是教學的一大缺憾。為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注重挖掘隱含在知識背后的科學方法,使其成為發展學生科學思維的源頭活水。在這一節中我們安排學生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你對牛頓說“我在科學上有什么貢獻的話,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別人看得更遠的緣故”這個說法有何感想?
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教學重點應定位在充分展示科學家的原發現過程及揭示伽利略的研究問題的思想方法上,在教育和教學的層面進行適當的剪輯和編制,讓學生追根溯源,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內心體驗和主動參與的“再發現過程”或“亞研究過程”,使學生真實體會到真理的發現過程是一個螺旋式上升過程。
二、加強教學管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加強學習過程性評價管理,做好課堂上的優良表現記錄和不良表現記錄。我們在課堂上依據課堂參與情況,直接以“加分獎賞”形式要求物理課代表在每堂物理課上及時記錄同學的參與情況,過程性評價記錄是期末物理學分認定的重要依據。每月定時統計并公布學生作業上交情況、出勤、課堂參與情況。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是教育學生的一個重點,良好的習慣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
三、用新課程理念引領學生課堂評價,努力以合理的學習過程評價激勵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我們用新課程理念引領學生課堂評價,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我們想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物理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采用等級制,多鼓勵肯定學生。總之,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強化對學生管理,進一步規范教學行為,并力求常規與創新的有機結合,促進了學生嚴肅、勤奮、求真、善問的良好學風的形成。
四、加強校本教研,開展課題研究
物理新課改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努力減輕學生的精神負擔,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與創新精神。教師的主要責任是使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給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狀態和積極的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創新潛能的開發。為此,我們加強校本教研,與同事協作開發校本課程,開展課題研究活動,我們的教育水平不斷邁上新的臺階,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高中物理課程新課改中,和政中學高一物理組老師認真把握新課標理念,組織好教學工作,群策群力,為第一輪高中物理課程新課改的實施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