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生物課程要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備較強的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學必須切實寓新課程理念于課堂教學之中,在教學中真正體現新課程理念。
關鍵詞: 高中生物;教育方法;情景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生物課程要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備較強的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學必須切實寓新課程理念于課堂教學之中,在教學中真正體現新課程理念。
一、推進生物教育方法的創新
在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環境下,生物教師應避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要結合學生的不同,注重學生的差異,從幫助學生成長的高度,來創新生物教學方法。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適當給予鼓勵和支持,讓學生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和愉悅的心情投入到生物學習過程中,同時,學生們也需要發揮自己生物學校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和學生在同一時間接受生物教育,并且教師要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采取合理的方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思考,探索自己,提高學習質量和效果。同時要結合具體的發展實際來促進生物教學法的創新和發展,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門學科,為了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質量,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當然與此同時看,學生也必須改變學習方法。在教學方法上,生物教師應注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學習生物的潛能,讓學生探索知識,促進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二、創設問題情境,啟動學生思維
在課堂上教師應以啟發式教學為指導思想,多采用談話、討論、辯論等方法,并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通過觀察生物標本、模型、課本插圖、實物、實驗等多種直觀手段直接把問題呈現給學生。特別是創設一些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是教學中引人入勝的一大契機。在課堂上適時運用一系列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使學生經常處于積極的思考之中,這樣課堂的氣氛就變得活躍。例如,導入新課時,教師設計的導言能否產生懸念,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打開思維的大門,這是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如在講“水分代謝”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引言:“把一塊蘿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時間后,重量會增加;而放在鹽水中一段時間后,重量會減小,這是為什么?”這樣一個懸念會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演示種子含有水分的實驗時,問學生試管壁上的水滴是從何而來?說明了什么?也可從日常生活、生產實際,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解決實際問題,如問學生:為什么飯后不宜立即從事劇烈體育運動?怎樣才能做到合理膳食?怎樣給農作物合理施肥?為什么變溫動物有冬眠現象?還可以把教材內容編成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去思考。
三、創設實驗性情境
許多學校實驗課,學生只是機械地按教師的指令去動手,使他們對將要做的實驗毫無新奇。“獲得知識是一種歡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所以生物實驗教學首先應創設情境,讓學生好奇而自覺動手,主動觀察。例如在指導“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時,提出如下問題: 洋蔥表皮怎么取?取哪個位置最好?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蔥?結果,課堂氣氛熱烈,即使那些平時不太認真的學生也在認真細致地操作、觀察,一旦獲勝,感到由衷喜悅。
四、發掘學生思考潛能,提高探究思維能力
心理學認為: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學生強烈的釋疑解惑的欲望是他們積極思考的潛在動力,由存在疑問到解釋疑問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進行認真思考、深入探究、綜合分析、嚴謹推理,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新知識的過程。這對增長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起著重要作用,是教師的分析與講解所無法替代的。我在教學高中“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的時候,就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人認為,教師釋疑時要力求講“全面、透徹、詳細”,使學生心知肚明。我以為這對學生學習是無益的。一位優秀的教師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會學,讓學生自己去知識的海洋邀游。真所謂“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見魚鱉.其尤深者觀蛟龍”。釋疑的過程要結合教學的雙方實際,而且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長期堅持這樣的以興趣激發疑問,再巧妙地解釋疑問的教學方式和訓練,一定會強化和提高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
五、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還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各個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滲透,并指導學生學會正確使用信息技術和社會資源,培養學生的大膽創新精神和科學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生物實驗過程中,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拓展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逐漸形成積極探究的良好思維品質,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例如,在學習“基因工程及其應用”時,教師可以這樣安排教學過程:在重溫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方法和過程之后,向學生提問:“傳統的育種方法,一般只能夠在同一種類的生物中進行,卻難以將其中一種生物之優良性狀,成功移植到另外一種生物上。請問:有什么辦法能打破遠緣雜交之不親和性,實現不同的生物之間的基因交流,從而達到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狀目的? 成功嫁接后的植物所生長出來的果實與接穗親本之性狀是完全一樣的,請問:假如只要物種的優點而非全部性狀時該怎么辦呢?教師提出以上一系列問題,引導和鼓勵學生思考、討論和解決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大膽設計假設內容。如果由你們來做,你們將怎樣完成嫁接技術?教師通過上述教學策略,不僅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生物學知識,還培養了學生大膽假設、勇敢創新的科學精神。
總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課堂有效地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是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和解決好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