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信息技術與教學高度融合的今天,如何借助信息技術,帶領學生“在詞語中出生入死”,需要我們慢慢引導。結合信息技術的圖、音、像、境,辨別詞語的形、聲、色、味,能讓詞語教學煥發無窮的生命力。
關鍵詞: 詞語教學;信息技術;相得益彰
人類的思維活動是借助詞語進行的,人類的思想交流也是通過句子來實現的。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它有形、有聲、有色、有味。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精彩世界,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的敲門磚。隨著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高度融合,信息技術在詞語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視,處理得好,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一、有形之詞,躍然紙上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低段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有些詞,由于學生年齡低,閱歷淺,對詞語所描繪的環境或景物的理解總是像隔著一層輕紗,不夠透徹。遇到這種情況,教師不能僅從詞義方面講解。適時發揮信息技術形象直觀的優勢,創設學習環境,讓學生通過觀察,品味詞語的含義和感情,在探索討論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能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葡萄溝》教學片斷——
(課件播放涼棚搭起的葡萄藤)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葡萄藤生長得怎樣,讓大家一起看圖理解“茂密”。
師:這是什么?(課件出示一片葡萄葉)
生:葉子。
師:一片葉子叫茂密嗎?
生:不叫。
師:不叫,那兩片(課件出示兩片葡萄葉)
生:不叫。
師:不茂密,那三片、四片。
生:不叫。
師:什么叫茂密?
生:很多。
師:很多很多才叫?
生:茂密。
師:好,我們都知道了,那就一起來把葉子畫上去。(課件演示許多葡萄葉長滿葡萄藤)
借助課件一步步演示葉子的變化, 學生對“茂密”一詞有了形象、深入的理解,教師適時點撥——像這樣葡萄藤上長滿了葉子就叫“茂密”。此時,學生對這個詞語的理解豁然開朗,對美麗的葡萄溝有了深入的了解。
二、有聲之詞,聲聲入耳
詞語是構成語言大廈的基石,它不是語文教學的點綴,應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維果斯基說,“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含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他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對于詞語教學只有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才能讓“消極的語言符號”變成“積極的詞匯”,學生才會有更形象的理解。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觀潮》教學片斷——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描寫潮聲特點的第三四自然段,學生勾畫出描寫潮聲特點的幾個詞語:悶雷滾動、齊頭并進、山崩地裂。
師:哪些同學能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再來讀一讀?讀出潮聲特點。然后說一說。
生:“悶雷滾動”是說潮水的聲音很沉悶,很響。
師:像什么聲音?
生:雷聲。
師:想不想親耳聽一聽潮聲?(課件播放潮聲)
生:潮聲好響好嚇人啊。
師:現在,就讓我們來回想剛聽到的潮聲吧。讀出潮聲的氣勢來。(生讀第三自然段)
師:讓我們聽聽一匹馬的奔跑聲,說說聽后的感受。(課件播放)
生:很響。
師:再聽千軍萬馬齊頭并進是怎樣的,說說感受。(播放課件)
生:很壯觀。
師:山崩地裂又是怎樣的場面呢?(播放課件)
生:啊,說不出話了。
借助播放各種聲響,讓學生想象潮聲。詞語與聲音對接,詞語放入了具體的語境,這樣學生就把理解、想象、體驗融為一體,讓文中描寫潮聲的詞語立體起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由單薄變得豐厚,不只是在文字表面滑行,錢塘江潮的壯觀赫然呈現在學生眼前。
三、有味之詞,意味深長
詞語不僅有形、有聲、有色,很多詞語置于一定的語境之中,還有著強烈的感情味道。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詞深入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符合場景的音樂烘托能讓學生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織共融,入境生情,使得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隨著情感的體驗而越發深刻。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橋》教學片斷——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也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
師:課文在表達上很有特色。“她丈夫”指誰?
生1:老漢。
師:“她兒子”指誰?
生1:小伙子。
師:老漢和小伙子什么關系?
生2:父子。
師:作為父親,老漢愛自己的兒子嗎?你們的父親愛你們嗎?
生2:愛。
師:在愛的前提下,老漢讓自己的兒子最后走,為什么?
生3:讓別人先走,舍己為人。
師生配樂共同激情朗讀。
這是一堂充滿悲情色彩的課,當教師引導學生明白“她丈夫”和“她兒子”兩者的聯系時,適時配上深沉悲壯的音樂,與學生一起反復誦讀,大家與文中詞語同呼吸、共命運,感受著老漢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體會著老漢對群眾深厚的感情。可以說,恰到好處的音樂創設情境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在音樂和詞語之間架起了橋梁,實現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讀到的不僅僅是一個詞,而是借助信息技術,充分體驗了詞語的色彩、味道、質地、芳香,使得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詞語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在讀圖時代的今天,二者互相生發,煉字鍛詞,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