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留守兒童已經成為倍受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文就普安縣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的現狀及造成現狀的原因展開討論,并且列舉了一些解決措施。
關鍵詞: 人口流動;留守兒童;普安縣;解決措施
在我國社會的快速轉型和城市化過程中,人口遷移流動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外出務工。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于是在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有的群落——鄉村留守子女。我們把這些孩子稱為農村“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
一、我校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
青山小學是目前普安較大的一所鄉鎮小學,留守兒童占在校學生總數的30%,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非常龐大,總體比例偏高。通過調查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確實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于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于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我對畢業班學生進行了一次有關理想、抱負、人生觀、價值觀等內容的調查。在調查過程中,我將學生分為“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兩類,分別進行座談。結果發現,“留守兒童”對學習目的、理想、人生價值等內容的明確度,要低于“非留守兒童”25個百分點,而持單純追求經濟收入或將來走一步看一步觀點的“留守兒童”,則高于“非留守兒童”20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農村學校要教育、管理這一特殊群體,確實需要進一步探討問題根源。
1、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分析。留守兒童由于無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撫養、教育和關愛,權益受到了嚴重的侵害,特殊的成長環境使他們常常存在以下一些主要問題:
第一,溝通缺失、親情饑渴、性格叛逆。由于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溺愛傾向嚴重,年齡差距過大,形成交流溝通障礙,這種情況下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缺失,容易導致“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這些孩子往往焦慮緊張,暴躁叛逆,不服臨時監護人和老師的管教。
第二,價值扭曲、道德滑坡、意志薄弱。由于父母外出務工,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心里上對孩子有歉疚,總是以金錢來彌補,使一些孩子養成了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抽煙喝酒,無所不為,講排場,請客之風在校園里盛行,穿著講品牌、趕時髦,發型怪異,根本不聽老師勸解,平常學習作文不動筆,寫情書卻很專業,從網上摘抄的情書成本成冊,面對這些情形,令老師束手無策。
第三,厭學棄學、不守規章、我行我素。臨時監護人往往重養輕教,把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全部推到學校方面,教育渠道單一,缺乏家庭與社會的配合,很難達到教育的目的,這些孩子厭學逃課完不成學習任務,不守校紀校規,經常尋釁滋事,打架斗毆,留連網吧,三五成群,徹夜不歸。
第四,管理空位,盲目早戀、情感失衡。留守兒童缺失親情,缺乏安全感,他們一方面尋求親情、尋求保護,另一方面由于管理空位,他們行為自由、行事懵懂、精神空虛、盲目早戀。某校一初三女生,父母均在外打工,由奶奶照管,因奶奶年事已高,力不從心,該女生幾乎每晚偷偷外出與同村一男孩同宿,不到一個月就懷孕了,結果導致失學、早婚,既影響身心健康,又喪失了人生前途。
第五,監護不力,存在安全隱患。在留守兒童中,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護人和代養人的安全教育意識不強,監護不力,導至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日、寒暑假期間,孩子脫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臨時監護人和代養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某校一初一男生,暑假無所事事,無人管束,伙同同學下河游泳,結果一去不歸。
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注重心理引導。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心理及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自卑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的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老師要主動多與留守兒童接觸,引導他們理解父母外去打工的選擇和辛苦,消除抱怨情結和被“拋棄”的感覺,懂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道理,將這份理解轉化為學習的內在動力。
2、開展豐富多彩的感受親情和幸福的校內外活動。生命在于運動,教育在于活動,學校可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和開展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活動促使他們在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中感受父母的親情和生活的幸福,例如:電話傳情,按照事先約定的時間和話題,定期召開特殊的班會,電話傳情。由家長從外打進電話通過話筒,擴音器放大給全班同學聽,先由孩子們向家長匯報,朗讀課文或講故事,說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啟迪……再由家長介紹最近在外的工作和生活,在孩子和家長對話時,教師隨時贊許、勉勵或鞭策,通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們可以時常感受遠方父母的關愛,而遠方的父母也可以跨越千山萬水傾扣孩子的心聲。
3、針對當前家庭、農村社區和學校之間缺乏有機的合作與溝通狀況,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區和學校聯動的運作機制:政府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培養全社會關注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學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學生的抗挫折和困難的教育,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會應建立農產鄰里管護網,做到每個留守兒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社區的關懷;家庭、村委會和學校之間做到各負其責,及時溝通、及時了解,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從制度上形成對留守兒童的最堅強有力的保護網,保證他們的健康成長。
4、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使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要正確處理生產、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要與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系,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發展情況,并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臨時監護人要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為他們營造近似完整結構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
總之,我國是一個農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農民進城不僅是我國現代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必然產物,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農民工及其子女是一個特殊的龐大的群體,打工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當前農村和城市義務教育中的難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