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與學必須和諧。即必須遵循教師善教和學生會學樂學并重,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并重的原則。
關鍵詞: 初中語文;素質教育;教與學
一直以來,我校語文教師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啟發(fā)下,認為過去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和緩慢的教學節(jié)奏,已經(jīng)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語文教學必須納入科學化的軌道。通過語文教學既要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更要立足于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教師善于啟發(fā)誘導,為學生語文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打好基礎
語文學科教學,教師的講解引導作用異常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目標上,在教材內(nèi)容特點上、在教學方法上、在教學媒體運用上,在課堂教學結構上都必須有通盤考慮,真正將教師傳授的知識化為學生的實踐能力。語文教學的過程既是教師展現(xiàn)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維過程,也是與學生共同分析,探討,發(fā)現(xiàn)的過程,教師的引導為學生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會學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樂學了。
二、營造良好課堂氣氛,培養(yǎng)合作探究精神
課堂教學是師生進行“教”與“學”活動的主渠道,任課教師是營造良好課堂氣氛的主體,課堂氣氛主要通過教師精湛的教學藝術來烘托,使師生達到寓教于樂的境界。美國教育家林格倫把課堂上手生交流分成四種:單向交流、雙向交流、多向交流和綜合交流。教師應多用后兩種以活躍課堂氣氛。合作探究教學則是多向交流和綜合交流的有機結合。合作探究教學是以集體教學為主,兼補充分組教學、個別教學的形式,一般以兩人組或四人組為單位,采用分小組互助合作的方式,具體開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互動合作過程。這種合作探究,不僅能使學生取長補短,獲得1+1>2的整體學習效應,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互助、合作等優(yōu)良品質。合作使學生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實踐操作來深入理解課文中蘊含的知識并進行內(nèi)化。合作探究是一種參與,一種交流,一種激勵,一種創(chuàng)新。讓學生根據(jù)教師的引導、啟發(fā)或與其他學生共同地形成他們自己的研究討論學習方式和活動計劃,這也是當今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合作探究教學改變了過去由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或由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的狀況,使語文教學轉變成為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的新型教學。合作探究過程中的爭論和共鳴,那學有主見、思有創(chuàng)意的亮點,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求知的歡愉。
三、相信學生,寬容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學須有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質疑問難,不僅是對舊知識缺陷的挑戰(zhàn),也是新知識產(chǎn)生的萌芽。可以說,問題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揚民主作風,努力營造和諧、寬松、開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打消顧慮,大膽質疑,在健康寬松的集體心理氛圍中愉快的學習。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為了有效的組織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首先要充分的信任學生,始終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都具有發(fā)展的潛能;其次,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喚醒學生的自信心、上進心,同時還應學會蹲下來看學生,寬容學生在質疑時所犯的錯誤。例如,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一位在課堂上從未舉手發(fā)言的性格內(nèi)向同學,在活動中顯得十分的害羞靦腆。為此,我常常主動接近他,和他聊天,得知他是一位酷愛讀書的學生,腦子里有著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就不斷的鼓勵他多提問題。記得在學習《夸父逐日》時,他提出了“夸父是否聰明”的問題,引起全班學生的爭議。對此,我抓住他這一較好的表現(xiàn)進行表揚,使自卑的他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從此樹立了學習語文的信心。又如,在學習《旅鼠之謎》時,當講到旅鼠的繁殖速度驚人的時候,一學生突然站起提出一個課文中關于旅鼠繁殖的計算性的數(shù)學問題,我當時并未放過這一“不是語文”的問題,恰恰相反,讓學生拿起筆來計算,極大的保護了這一學生的好奇心。再如,當我讀詞語“愛憎分明”時,有一學生突然站起,告訴我“憎”應讀第四聲,不應讀第一聲,對此我沒有批評,而是微笑著點頭,然后讓他當時查一查字典。正是在這種信任、寬容的心理氛圍之中,學生才敢于質疑,才能夠不斷的主動學習、超越自我。
四、激勵學生積極發(fā)言積極交流
學生在教師啟發(fā)進行思考,雖然也懂得思考的方法,但仍然是內(nèi)在的思維活動。好學會學的學生總是希望自己見解之正誤及時得到驗證,通過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而形成見解。即使一時不能形成看法的學生也是希望聽聽同學怎么說的,以開啟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師應用激勵學生多說的課堂討論形式,讓學生陳述見解、談感想、作評論,甚至演講、答辯等,使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意識,使學生有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又可激發(fā)學生的靈感,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潛在素質。另外寫作也是學生表達思維過程和結果的一種形式。語文教學離不開寫作訓練,教師要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沖動,使之愿意動筆寫;或者通過練筆將思維條理化、邏輯化。特別是課外的自由寫作和有關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寫日記、報道、隨感、評論、文學小創(chuàng)作以及應用文體等,都是學生敢于積極交流、掌握學生策略的表現(xiàn),教師要給予熱情的支持和指導,使學生具有觀察細、立意新、構思巧的寫作能力,而且寫作思維的展現(xiàn)合乎語文的規(guī)范,保持寫作的強烈興趣,保持思維的積極活躍,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
總而言之,提高學科教學質量是素質教育得以實現(xiàn)的保證,素質教育的滲透會激活學科的教學。語文學科是基礎學科,為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的發(fā)展,我們應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在學生素質教育上的優(yōu)越性,在教學方法與學科素質教學乃至學生的整體素質發(fā)展的聯(lián)系上作廣泛的、立體的探討,以求真正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