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經濟的今天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主要靠以“創新為核心”的素質教育來實現。生物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自然學科,因此,中學生物學教學在培養新世紀人才的創新素質教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啟蒙教育功能。
一、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因人因材而異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只有學生對呈現材料與呈現方式發生興趣時,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才能最有效地讓學生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如講到《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時,可在實驗室讓學生先使用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之后讓學生討論“這些細胞間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老師提問,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補充歸納,引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導入新課。這樣學生的認識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升華。講到細胞器時,可利用直觀教具如課本插圖、掛圖或多媒體課件進行學習,加強直觀效果,學完可讓學生自己各畫出一個內部要包含各種細胞器的動植物細胞平面圖上交給老師,老師即時批改指正。這樣學生以后碰到細胞結構圖時就胸有成竹了。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能用直觀教學,很多是闡述性的內容,如講到《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時,如果按課文內容照搬給學生,是激不起學習興趣的。老師可以課前設計好預習提綱分發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課前自學,按照預習提綱的問題在書本上找到相應的答案,再拿到課堂上通過師生間互動共同學習。
二、設置疑問,啟發學生思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可以在上新課前提出,使學生懸念于懷,也可在上課中間提出,使學生處于新舊認知的沖突之中,產生探奇攬勝的求知欲,讓學生由疑生趣,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比如在學習“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時,老師可先通過直觀手段讓學生了解細胞核的結構,要學習細胞核的功能前可創設疑問情境:“科學家將黑面綿羊的卵細胞中的細胞核除去,植入白面綿羊乳腺細胞的細胞核,然后將重組細胞放入第三只母羊的子宮內,生出的小羊像誰,性別是什么?”同學們暢所欲言,探索欲望強烈,在這樣的氣氛中導出細胞核的功能。如在講到《伴性遺傳》時,上新課前可設置疑問“我們生活當中為什么有的人不能正常區分紅色和綠色?它的誘因是什么?這是不是一種病呢?”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上課中間講到紅綠色盲的特點時,可以問學生“為什么患色盲的大多是男性呢?女性為什么基本不會得呢?”這樣提出問題后,激發學生思考討論,老師趁熱打鐵,通過具體例子總結出伴性遺傳的特點。
三、在生物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生物課程中創新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結合教學內容營造情境,通過讓學生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及發展過程,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就是要使學生不滿足現狀,善于觀察,思維敏捷,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和觀念來追根究底,能形成一種自覺的創新意識,使“創新”成為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學生才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出創新熱情。良好的情景創設,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對問題深究的強烈熱情,從而有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生物教學中可以緊緊抓住每一個創新情境,滲透創新意識的教育,不斷去點燃學生創新意識的火把。我們在教學時可充分利用生物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史實和生物科學新成果,與學生共同探討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論的。運用現代評價觀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新課程標準要求對學生的評價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不僅關注學業成績,而且更需要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和心理素質的培養等。而傳統的評價體系的后果使學校教育的學生成為就是缺乏個性的“標準件式的產品”,其最大危害就是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要把“人人有個性,人人有創新意識”作為教學評價的一個目標和尺度。可以把“比一比,看誰想得妙”鼓動性的激勵評價從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形成了“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尤其是“基礎分”和“創新能力提高分”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起到一個非常顯著的效果。課堂通過多媒體教學,把傳統的形聲教學與現代的電化教學結合起來,強化直觀教學。通過自制的課件,展示直觀的生物現象和一些抽象的生理過程,引導學生對生物規律進行探索,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原理變得形象、具體、可感,讓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產生復合刺激,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四、訓練學生靈活的創新思維方式
在生物學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等。逆向思維是有意識地從常規思維的反方向去思考問題,也就是常說的“唱反調”。在一定程度上講,逆向思維更需要勇氣,需要樹立創新無權威、創新無止境的觀點。在這方面孟德爾等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以叛逆的勇氣和創新的精神由一位天主教牧師而成為遺傳學的奠基人。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多方向、多數量、全面展開的輻射型思維方式,是創新思維中最可貴的思維形式,是學生將來成為創造性人才的基礎。它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流暢性。一個人創造性的高低是由他的發散思維的素質和具有的價值所決定的。一個人的創新,無非是想到了別人還沒有想到的可能性,或者說,就是別人思維尚未擴散到的領域,被你的思維擴散到了。發散思維又是創造活動的起點,其廣度和深度都將大大影響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盡管有的學生提出的方案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但其中無不包含著創新的火花。而集中思維的方向則相反,它是四周向一點集中,集中思維是眾多解決問題的辦法中找出最佳方法的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