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能否愛上老師的課堂,直接影響他們知識的獲得與能力的提高,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后多方面的發(fā)展和成長。在這方面,廣大教師已經做出了不少努力。而語文教師,由于其學科特點,更是方式多樣,有創(chuàng)設情境的、有設計活動的、有采用先進教學手段的,等等,應有盡有。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對語文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很多時候只停留在表面,只能讓學生喜歡一兩節(jié)課,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不喜歡語文課的問題。我們做教師的,常常津津樂道什么“文質兼美的課文”,常回味于文字的妙趣之中,然而,我們是否想過,學生是否向往“讀文”的課堂?是否期盼“學字”的課堂?沒有對課堂的熱愛、向往、追求與期待,就難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那么,怎樣讓學生向往、熱愛語文課堂生活呢?我認為,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語文教學的現實情況,語文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 喜歡自己;激發(fā)興趣
一、要讓學生喜歡上自己
要讓學生們喜歡上自己,教師就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yǎng),博覽群書,風趣幽默,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地位和威信,以一個美好的形象留在學生們心中,這是學生喜歡上你的教學的前提或基礎,現實中往往一部分學生不喜歡某一門學科,就是因為他不喜歡那一學科的教師,這也許就是“愛屋及烏”吧!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應該達到基本的要求:有高尚的情操,較廣博的知識,良好的形象,和藹的態(tài)度,風趣幽默的語言,標準的普通話,流利的表達能力,工整漂亮的書寫,自然的教態(tài)等。教學中要有寬嚴適度的作風,不能失信于學生,更不能傷害學生的心靈,這樣讓他們佩服并喜歡你,就有了他們喜歡你的課堂的基礎。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同時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的學習中,興趣有著定向和動力作用,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基礎。激發(fā)起了興趣,學生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當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學”模式,正是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定為“愉快教學”的基礎。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師想方設法誘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能創(chuàng)造性地學,最終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指導預習、誘發(fā)興趣。預習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是課堂教學結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教師在課前應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做好預習。提出有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去探討,這樣學生就有了學習和求知的興趣,并且在課堂上學得生動、活潑、理解透徹。
精心設計導入,激發(fā)興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對新鮮事物特別感興趣。導入布疑則能誘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能誘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整堂課的效果。所以在學習新課時,就應在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在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中進入新課教學。如巧設懸念,課前激趣;借助現代教學手段,直觀激趣;猜謎語,激起興趣等。
三、讓學生充分認識語文的實用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需要動機目標是構成人的積極性與行為心理動力的主要因素。有了需要才能樹立動機,有了動機才能確立目標,一個人只有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與意義,并以此推動自己的學習行為,他的學習行為才可迸發(fā)成為一種有力的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如果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語文的益處,讓學習語文成為他們的一種內在需要,那他們就會漸漸愛上語文,愛上語文課堂。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這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地位。新課標的這種明確界定,當然是在突出語文學科的有用性。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強調它的作用,讓學生能夠明確感受到它的基礎性和重要作用。
四、創(chuàng)造一個生動的課堂
一堂語文課,用什么來抓住學生?用語言。這是最基本的。如何用語言抓住學生呢?
簡單地讓學生去讀、背,行嗎?不行,這是毫無疑問的。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在于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做為一節(jié)語文課,我以為,“生動”應體現在以下一些教學方法的使用上。
1、讓學生享受語言的美。我在教授語文的每一課中,充分發(fā)揮范讀、朗讀的作用。繪聲繪色的范讀會激起學生美好的想像,激起學生強烈的感情。由于移情的作用,學生也很渴望朗讀時,我們就可不失時機地激發(fā)學生感情朗讀。聽老師范讀是一種享受,自己誦讀也是種享受。漢語言的音韻之美,就在這朗朗的讀書聲中悄悄地浸潤了孩子的心靈。
2、讓學生表演、想像。這種方法很適合于小學生,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課本中的童話、寓言、小故事等,其語言精煉。學習閱讀很重要的兩點,一是體會課文的情趣,享受閱讀的樂趣(這在新課標中特別強調),另一點是內化語言。這兩點怎么結合更能讓小孩子接受呢?表演。小孩子的表現欲是很強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出現“自言自語”的表演情境。以表演做為一種體會故事情趣的手段,以表演做為一種內化語言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試想,小孩子如果要表演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他必須完成以下幾個不可缺少的“工作”:其一,熟讀課文,這樣才能記憶情節(jié)和課文的語言,否則,表演時,他說不出其中關鍵性的語言;其二,練習復述課文中的關鍵性的語言;其三,與別的同學分角色,只有與人合作方能表演好這個節(jié)目;其四,將課文的故事轉換成一個小劇本,這里而就需要學生進行改編、創(chuàng)造;其五,表演,則要化抽象為形象,學生必要揣摩人物的心理,想像人物的聲音、神態(tài)等。可見,一個表演的設計將有利于學生積累、運用語言,有利于學生形成合作能力,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與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富有個性的學習方法。這就使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了整合與統一。這種教學方法已被實踐證明,學生是非常歡迎的。
3、讓學生欣賞、觀察。生動的課堂不一定要“熱鬧”。生動的課堂的關鍵在于引發(fā)學生思維動、情感動。恰如其分地使用圖片、投影、錄像、實物等,激起學生觀察的興趣,欣賞的美感,同樣是一種“生動”課堂的表現。哪一個孩子會拒絕有聲有色的錄像呢?
4、讓學生創(chuàng)造、探索。生動的課堂離不開學習主體的充分的活動,特別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探索性的學習活動。這一點又是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的。我們利用課文,可以拓展想像,可以補白續(xù)寫,可以創(chuàng)造性復述,可以爭論問題,可以質疑問難。這些學習活動都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是歡迎這樣的課堂的。比如:《將相和》一課,在學習“澠池之會”這個故事時,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趙王和秦王,在澠池會上,是打了個平手還是有輸有贏?這個問題很具有探索性,學生開始讀書時沒有深入思考,只認為秦王沒占了便宜而己。但,經過這個問題的引導,通過深入讀課文,發(fā)現秦趙兩國并非打了個平手。趙王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為趙王擊了缶,從這點看是沒輸沒贏,打平手而己。但是,秦王是被一個趙國的大臣——藺相如——逼迫擊缶的,這一點說明趙國占了上風。再有,缶比起瑟來,前者是下里巴人,后者是陽春白雪,趙國之技高雅于秦王之技。所以,總體來看,秦國敗給了趙國。理解了這一點,學生就感到,藺相如再次被提拔是的確立了大功的,并非像廉頗所說:“憑著一張嘴往上爬”。當學生有了這種新的發(fā)現時,他是非常快樂的!從這個教例可見,我們的學生是很喜歡探索問題的。
5、讓學生合作學習。現代教學倡導合作式的學習方式,這不僅是因為合作能力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且是因為它利于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有些學生在集體(全班性的)的授課中,由于膽怯等原因,不敢發(fā)言、參與。而到了小組中,他們卻活躍起來。因此,課堂教學中要抓住合作的時機,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
總之,學生能夠愛上自己的課堂,自己和學生的生命都能在課堂上得到成長,是每一位教師所向往的,也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最高境界。學生愛上語文課堂,離不開語文魅力的展示,離不開學生對語文有用性的認識,更要讓學生覺得在語文課堂上有所得,讓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語文課堂的學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