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息技術課作為初中課程中的一門技能操作型的科目,它的實用性價值相對比較突出,因此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效率有新的方法和策略。本文從激發學生興趣、任務驅動式教學、伙伴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方面來分析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信息技術;興趣;有效途徑;信息素養;創新能力
21世紀是一個數字化的信息時代。隨著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我們老師要培養學生怎么樣的信息技能呢?我們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與信息能力;把計算機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工具,使學生掌握這種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這一工具來幫助他們學習,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這樣信息技術課的課堂教學就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談談我自己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思考:
一、“保鮮”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動力,也是激發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一個人只有對某個問題產生了興趣,才會啟動思維,才會主動去尋找解決它的辦法,才會主動獲取相關的知識。一般情況下,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期待和興趣要大于其他課程,從他們爭先恐后的進機房就可以看出來,但這種新鮮勁隨著上機次數的增多就會減少,甚至有一小部分學生干脆就不愿意上機了,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的興趣“保鮮”下去無疑是我們這些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例如每年接手一些新班級,總會發現其中有一部分學生從未使用過或極少使用計算機,根本不具備基本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個“電腦盲”。在操作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會兒任務欄豎著放了,一會兒輸入法打不開了,絕大多數非常簡單,甚至令人發笑,但作為教師,不能因此而嘲笑、訓斥學生,一定要注意聆聽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并針對不同問題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輔導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與學生站在平等的高度,用適當的鼓勵和表揚樹立他們成功的信心和決心。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學到的技能越多就越有信心,興趣也就越深厚。另外還可以在學生學完當天的內容之外教給他們一些最新軟件的的操作方法,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二、任務驅動式教學
任務驅動式教學就是介紹有關知識和方法前,提出一些與學生日常學習、生活較密切的任務,在引導學生應用計算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貫穿滲透學習內容。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適合課堂教學的相關游戲或其它內容。這樣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和實踐,有利于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興趣盎然地掌握所學知識,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鍛煉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能力。以下是我教學中的兩個實例:
實例一:在講Windows中的“回收站”時,給學生的任務是:A:找兩個沒有用、可以刪除的文件(可以是教師指定),刪除它,然后觀察文件原來所在的位置和“回收站”,看這兩個文件被刪除后到哪兒卻了?B:對“回收站”中前面剛刪除的兩個文件,將其中的一個文件再在“回收站”進行刪除操作,而另一個進行還原操作,然后再觀察文件原來所在的位置和“回收站”,看看這兩個文件有什么變化?C: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可以相互討論。D: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準備總結發言,題目是:“回收站”的作用。
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們個個都帶這十足的好奇心和疑惑,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在總結中同學們紛紛發言,搶著說出自己的結論和體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事實證明,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探索,他們的大腦始終處于興奮的狀態,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是十分扎實的。同時他的主體意識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實踐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實例二:我在Windows的畫圖軟件教學中,我不是向以往那樣先講解“畫圖”的軟件的使用方法,再讓學生畫副美麗的圖畫,而是在介紹一下”畫圖”的界面之后,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一個任務:A:在Windows中打開“畫圖”軟件。B:用鼠標指向工具欄中的各個工具,了解各個工具的名稱。C:打開“菜單欄”中的“幫助”,自學幾種基本圖形的畫法及填充顏色的方法。D:用自學的畫法及填充顏色的方法畫出一副圖畫。
任務布置下去以后,同學們在生動具體的任務驅動下,積極地進行查閱、思考、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之間積極開展了相互協作,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當中,我適時的引導學生查閱、學習和思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探索和實踐,及時的幫助學生解決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實踐證明,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體驗,才能真正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面且只有經過自身探索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實掌握。而任務式教學,正是充分發揮了計算機學科特有的優勢。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使所學知識能夠及時得到運用,并在應用中使知識得到及時印證、體會和鞏固,同時又能使學生對沒有理解的內容產生再認識的渴望,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三、自主學習方法
創建有利于自主性學習的環境及資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學習信息技術課程。在組織安排教學過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時間用于組織講解教案上,而是放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各種資源上,把精力放在簡化利用資源所經歷的實際步驟上。在教學中,教師能引導學生歸納一些方法,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去實踐運用,這是理想的學習狀態,學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細,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越強,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
總之,教師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要從更新教學觀念入手,營造創新環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保證學生有創新的時間和空間,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信息素養,同時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 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俞清洪.《提高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效率的幾種方法》.快樂閱讀,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