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副主編溫立三先生指出,新教材從七至九年級的編排有一個明顯特征,即人文性和文學性越來越強[1]。當然,這表現在多方面,但我想,也是“追求有目標與無目標的辯證統一”吧[2],中華詩詞的頻繁介入,無疑使新教材的文化內涵更豐富,如七年級課本(包括新詩)共選58首詩詞,八年級僅上冊直接在教材中出現的就有30首,而間接要求搜集整理,像綜合性學習中關于描寫戰爭、橋、蓮、中秋節的,像課后要求搜集西湖、季節景物的詩文等,更是不可勝數。顯然,這些大劑量的詩歌閱讀,為中華詩詞走進初中校園提供了可行的量的積淀,這是其一。
其二,“中華詩詞,特別是其中的古典詩歌可謂精美絕倫,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以浩然長存的民族正氣、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愛國愛民的愛國主義、天下為公的道德胸襟、悲天憫人的悲憫情懷、萬古長新的藝術魅力,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三千多年來,不知熏陶、感染、教育、鼓舞了多少代人,已經變為中華民族形成、凝聚、發展、振興的一種精神力量”[3]。因此,新課程標準從人文素養的角度,從“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標入手,強調“誦讀古代詩(歌)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4]。從這一意義上說,中華詩詞走進初中校園,自有其可靠的質的保證。
其三,語文的“國學”地位和二千多年的詩教傳統的浸潤,早已使中華詩詞根植于民族精神和“最優秀文化成分”的土壤中“博大精深”[5],經過民族的代代相傳,而成為最廣泛的素材資源和人文資源,從“六藝經傳”到“經典誦讀”,從自然名勝到風俗民情,何時何地無詩?詩歌是語文課程開發取之不竭的源泉。
尤其是在我們農村基礎中學,由于經濟等條件的制約,一沒電腦,二沒圖書館,開展研究性學習難度較大。而開展“詩教育人”,資源雄厚,財力、物力投入少,易教易學。可以說,讓中華詩詞走進初中校園,是落實新課標,開展課程研究最廉價也最富有的資源優勢。
其四,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創作實踐和對詩詞普及、群眾化工作的重視,無疑是中華詩詞走進初中校園的進行曲和動員令。像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等,無不是拔群出類的杰出詩人,而為世人景仰。近幾年來,江澤民和朱镕基同志對“經典誦讀”工程的肯定和對詩詞普及工作的指示,更為中華詩詞的繁榮和發展樹立了里程碑,指明了方向。詩詞組織和詩詞隊伍日益壯大,詩歌發展的前途一片光明。
而詩歌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從青年人抓起,因為“加強隊伍建設,培養詩詞一代新人,是詩詞事業發展的戰略任務。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詩詞事業的興旺所系。因此,培養詩詞新秀、特別是青少年詩詞作者刻不容緩。在各類各級學校中加強詩教,是充分發揮詩詞教育的社會功能,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和克服詩詞斷代危機的根本措施”[6]。為此,讓中華詩詞走進初中校園,是可取的詩教探索。
其五,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置身詩的國度,不會寫詩是可悲的!置身教育崗位,無視詩教,是更可悲的!為此,在安徽廬江詩詞楹聯學會的指導下,我從2000年9月起,便開展了《發揮詩教功能,實施人文教育》的課題試驗,按初一至初三的三個年級段,以背誦積累、理解感悟、欣賞創造為各段的重點,集中培養學生的詩詞閱讀和寫作能力。其間雖歷經風雨,但我們成立了“新跑道”文學社,創辦了社刊,開展了一系列詩教活動,推出了幾十篇作品,產生了可觀的教育教學效益。
“春風夏雨秋夜月,唐詩晉字漢文章”。初中三年,我們以一個課題和一個興趣小組、二塊板報和兩份期刊,如許簡易的方式充實著課余,以最純情的執著填補著“家庭學校社會”這一“系統工程”中最難把握的“大教育”探究!讓三年黃金時光,一路好詩相伴;讓廣大學子在詩教實踐中,幸福地體驗,快樂地升華,詩心燦爛赴前程!正所謂:
李杜光華耀古今,育人詩教地天新。
夜闌減字清平樂,曉讀偷聲詞唱春。
試問人世間,還有什么比這更美妙的樂章嗎?
參考文獻
[1] 錄自溫立三先生2003年7月安徽省語文學科新課程標準教材培訓會上的講話
[2] 錄自溫立三先生2003年7月安徽省語文學科新課程標準教材培訓會上的講話
[3] 《廬江詩詞》(第五期).21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展綱要
[4]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5] 《東坡赤壁詩詞》,1999(2)
[6] 《廬江詩詞》(第五期).21世紀初期中華詩詞發展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