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本課堂設計的《荷塘月色》是我于2010年11月份的時候在六盤水市第一實驗中學高一(16)班上的,是學校為迎接省級示范性高中評估而去請省教研室的楊永明老師來事先問診的課,所以市、區兩級的教研室老師和全校語文老師都參加了聽課,上課的意義不一樣,怕有所散失,可想壓力比較大。就一直想如何突破,所以就索性只選取品味寫景的語言一個角度來進行解讀。以此來體驗體驗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語言特色。
過程描述:
一、導語
師:同學們,某某同學的演講很精彩,通過“月”的意象表達了大陸與臺灣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深厚情感。我們今天也學習一篇與月有關的精彩的文章,即是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書篇目、作者)師:朱自清先生曾經很自信地說,他有一種神奇的本領,就是能從最尋常的事物中發現和創造令人“驚異”的美。(學生有驚異狀)師:荷塘,平凡吧;月色,普通吧。(學生點頭示意認可)要從其中創造令人驚異的感到新奇的美,乍一聽,真讓人難以置信。那我們就慢慢欣賞吧!生:好!
二、明確目標
師:本文有“白話美術文”的美譽,大家已經預習過課文了,你們認為哪幾段寫的最美?生:學生明確4~6段。師:這節課咱們就重點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過品讀語言領略朱自清先生筆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讀語言
第一部分:鑒賞四、五段,讓學生自由發現鑒賞點,教師適當引導。
引導學生明確:第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是田田的葉子。”(指導舒緩朗讀)師:用“田田”形容荷葉相連很形象,“田”字就像一張大荷葉,田田就像是荷葉相連的樣子。(讓學生大膽想象、聯想)師補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松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生:聯想想象情景。
第二,“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睅煟赫l能幫助我們理解“裊娜”、“羞澀”的意思。生:七嘴八舌說開了。生(明確):“裊娜”(開的正艷)、“羞澀”(含苞待放)賦予荷花一種少女的柔美與嬌羞。師:這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追問)生:比喻。生:那三個比喻放一起呢?師:三個比喻的句子放在一起是什么修辭呢?(有學生在下面小聲的說是博喻)師:對,就是采用博喻的修辭手法,“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師解釋博喻的手法)師:博喻:博喻能將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內涵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這是其他類型的比喻所無法達到的。師: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葉間零星點綴的白花,“明珠”(溫潤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瑩閃爍微風拂過,動態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剛出浴時免不了有一種“猶抱琵琶”的羞澀與一種洗鉛華的清純,用此來比喻那些“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花蕾,充滿靜謐、優雅的韻味。(讀出荷花的迷人)生:感荷花的迷人。學生齊讀此段文字。
第三,“微風過處……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似的。”師:那這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了。師解釋通感的修辭。師: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外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指感覺的溝通、感覺的轉移,也叫“移覺”。生(第五組學生):那不也有比喻嗎?(學生提出不解)師:是的,其實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但前提是兩種事物有相似點,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兩種感覺。生:似有所悟。師:接著講解。歌聲來自遠處的高樓,它會時斷時續、隱隱約約,而“荷香”則伴著陣陣微風,時有時無、如絲如縷,放在一起,香中有聲,聲中有香,怎么不讓我們陶醉呢?師:你們能否讀一讀,我想聽一聽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生:齊讀。(有陶醉樣)師:顧名思義,通感就是感覺相通。一種感覺一重美感,兩種感覺就是雙重美感。師:這種手法并不少見,你們能舉個例子嗎?生:學生搖頭。師:(啟發式)還記得“紅杏枝頭春意鬧”嗎?紅杏綻放在枝頭,本來是靠視覺感受到的,作者說紅杏在枝頭喧鬧,多么生動。師:你們能舉例嗎?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啊,比如:這個人愛說“甜言蜜語”,還有一首通俗歌曲,沙寶亮唱的,名字叫“暗香”。
四、布置作業
師:我們今天學習了幾種修辭方法,請同學們下去后完成如下作業:①用博喻與通感的修辭各寫一個句子。②王國維先生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了怎樣的情語呢?
教學研究與反思:
第一,教學中,我采用中間突破的方法,從寫景開始切入文本解讀,在這里我重點引導學生品味荷塘的意境,點撥學生分析細節描寫和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感悟作者的情感,從而理解作者筆下的荷韻。并留下時間給學生思考、質疑、對話交流。
第二,朗讀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學生感悟了作品的情感。教學設計中包括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集體齊讀等朗讀形式。目的是想通過師生的朗讀,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將學生帶進文章特有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三,本節課循循善誘,注重引導啟發,重視學生對于知識的感悟、品鑒和積累,注重了知識與能力、情感間的聯系,對于文本的朗誦,語言的感悟以及氛圍的營造都是做的很好的,真正做到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情感陶冶為一體,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獲得了美得享受。
不足的地方:①本文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沒有做出很好的點評,沒有多元評價學生,給學生以鼓勵。②在指導朗讀時沒有對學生的吐詞和字音做糾正,特別是有些寫景的詞句包含情感,卻沒有讓學生讀出來。③有些學生還沒有完全參與進來,沒有去感受文本的寫景之美。通過上《荷塘月色》這一課,我覺得要讓學生自己去品讀、體悟本文的語言之美,讓學生在自我品鑒的過程中大膽聯想、想象,從眼前的語言去體會浸潤其中的情感,相信學生的眼睛是閃亮的,他們會用心去體會,去感悟荷塘月色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