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化學世界中物質變化的多樣性、復雜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能力的差異性以及隨著科學知識的不斷發展和學生思維的發展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學課堂教學的偶然性。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進程;或在教學過程中面對意外發生的事情,快速調整教學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圓滿完課堂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 初中化學;新課改;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傳統的教學教師從頭講到尾,學生忙于記筆記,幾乎沒有機會參與課堂活動,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怎樣改變這種現狀?
一、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
改革教學方法,加強雙基,重視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運用啟發式教學,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精講多練的教學思想,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云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是認真學習教學大綱中考考綱,抓好初三化學的起始教學:要通過加強實驗,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按教學目的要求,處理好教材,使學生易于理解掌握。學生學習中最易出差錯的是化學用語,最難理解的是氧化物、酸、堿、鹽及其互相轉化,最靈活綜合的計算是溶解度、溶質的質量分數、密度等的計算,也是容易引起兩極分化的知識點。二是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向45分鐘教學要質量。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應充分考慮教與學的各種因素,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等,設計好符合教學規律與教學原則的教案。一節化學課一般包含有新課引入,講授新課,課堂例題,鞏固訓練和課堂小結等幾個部分。三是重視抓好雙基教學,重視培養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各章結束后要及時檢查學生掌握基本技能與能力的程度。
二、優化對教學內容的掌控
對于確定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在明確教學目標、掌握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準確把握其深度、廣度和梯度,應當做到以教學大綱為綱,認真鉆研教材,掌握教學要求。首先應統攬全章內容,劃分單元之后,再回到每節課的內容上,運用整體―部份―整體的分析方法,做到每節課相互串聯,在教法及知識結構上不脫節。在挖掘教材優點的同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有目的地翻閱資料,從中尋找最新的有關背景資料,選擇較好的表述方式,好的典型例題,好的演示方法及適宜的輔助練習等,以彌補教材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初中化學“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學中,結合課文的特點,通過查閱資料、文獻,得知“海嘯”和“颶風”等的形成也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有關,因此在上課引言時,采用幻燈把“海嘯”和“颶風”引起的災難性的場景呈現在同學面前,讓學生發揮其豐富的想象力,找出他們引起的原因,從而激發同學的求知的欲望,再根據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已知的知識,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化學實驗相結合,打破書中原有的格局,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通過觀察、交流討論,得出正確的結論,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該堂課的的知識,教學效果良好。總之,在優化教學內容時,應本著主次詳略得當,精講多練的原則,分清哪些內容教師講,哪些內容學生講,哪些內容安排學生自學或討論,哪些由師生共同解決等。
三、新課程改革下化學教學應結合教學內容在以下幾個方面靈活設計
第一,培養和強化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偉大的思想家布魯納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動力來源于明確的學習目的和深厚的學習興趣,而興趣的培養在于誘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及時排除不利于發展學生認識興趣的因素和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九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化學很感興趣,覺得很有意思,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原有的興趣消失。為此,應對學生進行化學史教育,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秘的秩事,保持學生對化學穩定、持久的興趣。第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設計問題能使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去思考問題,通過不同的途徑去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深入討論,相互交流,優化結果。第三,組織探究實驗,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新教材中所涉及的探究實驗內容較多,教學設計中要利用現有實驗儀器,積極組織學生創造條件進行實驗探究活動和家庭小實驗,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增強信心以及激發興趣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時還能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第四,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提高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和教學資料,引導學生能從一些教學資源中提取有關信息資料,創建個人信息檔案,分析處理信息,解決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四、精心設計教學情景
設計教學情景,快速切入主題,例如講二氧化碳的性質時,我先講了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從而引出二氧化碳在相同條件下密度比空氣大,一般情況下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的性質,學生們對二氧化碳的這些性質印象非常深刻。在教學生記化學元素符號時,我從講第一單元就開始讓學生記元素周期表中的前20種符號,每天給四五個,我先在副板書寫出中文和符號,學生在筆記上抄下來,下一節課我拿紙卡片做成的一面是元素符號,另一面是該符號的中文,讓學生做接龍游戲,花兩三分鐘練習和檢測學生的記憶效果。當學習元素符號時,學生們早都會寫了,從而分散了教學難點。
總之,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學習不只是為了分數、為了升學,更重要的是在于掌握技能、提高科學素養,在于激發創新潛能。同時要不斷學習,提高對新的教育理念的認識,與學生建立情感上平等的朋友關系,在教學中互學互動。要從學生一點一滴的思想行為中培養其創造性,從而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