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改倡導讓每個學生動起來,讓所有學生參與課堂,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在這場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我校大膽的提出“學導螺旋發展大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在全校推行了“學道導學,互動探究”的學導式課堂教學新模式。要求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提倡交流合作,進行課堂展示,實施課堂小結和評價等教學環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可利用己學過的知識對同一語境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側面的思考,從其對稱、和諧、簡捷、協調的形式中找到英語語言變化規律。科學的學習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橋梁。教師成功的教學應首先了解學生,分析學生的狀態及其學習規律,讓學生盡早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做到會學習,掌握好學習英語的節奏及學習英語的趣味性和成功感,循序漸進,提升自身的英語素質。
一、課堂教學的四項基本功——聽、說、讀、寫
學習英語就是為了能夠靈活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所以在教學中不要忘記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①聽力的培養。聽是學習語言的先決條件,一個聾子是永遠講不出話來的。亞歷山大說:“掌握一種語言,首先是聽懂,聽懂的比重占90%,能聽懂你才覺得舒服,聽不懂就覺得不自在。”教師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創設英語情景,使學生在45分鐘的時間里完全置身于一種良好的英語環境中,發揮學生聽力的潛能。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利用自己掌握的語言知識去聽。還可利用投影、電腦及自制的電子課件等視聽手段進行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有助于學生直接理解英語和培養他們直接用英語表達思想的能力。②表達能力的訓練。聽是一種接受信息的活動,是語言的輸入;而說是一種把自己內在的語言材料變為外部有聲語言,是語言的輸出。在訓練“說”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首先要讓學生有一種表達的欲望,并針對學生能力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較差的學生只要能進行一些簡單的機械性的語言操練即可,如模仿性對話訓練,朗讀或背誦一些短文;中等的學生要會就對話或課文進行簡單的概述或復述;學習好的學生應會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看法,可以不受課文的約束進行較自由的表述。③理解能力的訓練。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但想提高閱讀能力就需要掌握各種技巧,并且要有堅持到底的毅力。④書面表達的訓練。寫是一種語言表達行為,是思想的一種傳遞,是另一種方式的交流。然而學生在進行書面表達時往往錯誤百出,不像說話那樣的流利。這主要是因為母語環境和語言習慣的影響。所以,平時,教師要注意矯正學生不協調的語言結構,通過訓練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素質教育提倡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①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與課堂設計、課程內容安排是否得當有很大關系。課堂要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進行合理安排、設計,要活潑、多樣,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他們的認知水平。以新穎的教學手段誘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中樞神經的興奮點,教與學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達到最佳境界。②由于各種差異,一個班級中總會有好學生、學困生。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困生身上,引導他們融入班集體。后進生自卑感重,自信心不足,常表現出某種游離的情緒。要讓這些學生與教師配合,融入課堂活動是件艱苦、細致的事情。教師要對他們的知識水平,乃至個性特點有充分的了解,備課時應設計一些符合他們的知識水平的問題,讓他們同樣有機會表達自己。
三、讓英語課堂回歸生活
課堂教學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回歸生活,因此我們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盡量和生活聯系起來,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打破教材的狹隘框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興趣的故事、實例、新聞等入手,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資料進行充實、重組和處理教材,提出真實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去理解在英語教學中的情感話題,這樣學生會覺得在書本上學的東西就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生活中見到的在課本上出現很正常。這樣學生自然會對英語學校不會產生抵觸情緒。會覺得學習英語和以后的生活會密切相關,自然從潛意識中重視起來。長此以往,學生對英語的學校自然會熱情高漲而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就會減少。生活化原則 生活化教學設計應體現彈性和靈活性。鼓勵師生在教學的互動過程中即興發揮和創造,即預先目標不是靜態的、封閉的、而是動態的、可以超越的。第一,課堂教學活動所依托的教材,僅僅是學生課堂生活的“劇本”,是一個個“案例”,對這些“劇本”和“案例”,教師和每個學生的解讀方式不同,從而獲得的體驗和感悟就不同。第二,生活化的方式。①教學內容要開放。就高中英語課本而言,聯系性更強,內容可涉及自然的、人文的、歷史的、現實的、中國的、外國的等,僅憑教材上有限的內容作為教學資源,勢必造成教學上的單調與枯燥,因此作為英語老師就應該打破傳統觀念,盡量關注熱點,貼近生活,這樣教;②學才會有突破。第三,教學方式,要更新。生活認識論把課堂教學看成是個體生活的過程,以提升個體生命質量和價值為終極目標,課堂教學的過程離不開個體的體驗和參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更新教學方式,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自主活動以及在活動中來體驗和感受,即由傳統的師生授受教學向體驗教學轉變。
總之,英語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可以最大化的讓學生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和實效。只要每個教師更新觀念,加強學習,切實地把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提到日程上來,身體力行,積極探索,堅持不懈,我們所期待的目標一定會實現。語言的交際性功能才能自如地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