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和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確定教學目標;落實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優化教學策略,打造高效課堂;倡導自主學習,教師積極引導;科學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 高中政治教學;存在問題;有效對策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提倡以人為本,是為了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宗旨是把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課程中原本處于邊緣位置的情感、態度和價值體驗置于和智力、理性相等同的地位。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有著很大的區別。因此,如何開展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學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教材
1.要教會學生閱讀教材。指導學生如何看書:說到看書,這也要講究一個方法問題,很多學生的反應是他都把書看了幾遍了,你問他某個知識點,他能很熟練地說出來,但一落實到做題考該知識點時他就不知所云了,說讀書就是簡單地看,那就用不著老師了,只要會查字典的人都會看書識字,我們老師的職責就是要教會學生怎樣看書,看了書之后能明白一些道理,能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能用來解題,能靈活運用。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哲學教材編寫的總體思路是:基本事實——基本結論——基本運用。就是從基本事實引出基本結論即從大量事實中篩選基本事實而且是學行熟悉的,再對基本結論分析即分析基本概念,最后從基本結論到基本運用。也就是先舉大量的事實來引出理論,以便于學生理解,然后對其進行分析,論證其正確性,讓學生懂得,理解了再來得出與之相應的結論以及怎樣運用。這就是哲學教材的編寫思路。其中的大體框架就是:事實作引子,引出結論,再分析,再論證,再講如何運用。而其中的大量的材料都有很強的可讀性,是幫助學生理解的輔助性材料,要求我們學生掌握的內容就是一個結論以及如何運用罷了。其次,指導學生如何看書。學生看書大部份人是把書瀏覽一遍了事,或者是瀏覽幾遍,就算把書看了,沒去多想過;而有很多人看書是看到看到就走神了,或者在打瞌睡,或者是在神游,從而導致學生的感覺是時間花了不少,就是沒效果。而老師則認為給了時間給學生看書就對了,你自己不專心看是你自己的事,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學生是缺乏自覺性的,自制能力是很弱的,我們應加強監控,同時要加強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懂得如何去看書,學生是想看書,想學好的,只是不懂得方法,所以才會導致以上的各種情況的出現,我們在要求學生看書的時候,一邊要提出適當的要求,一邊要進行一定的方法指導,指導學生如何看書。如在要求學生看書前先把該課時的主體內容講一遍,讓學生知道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是什么,然后提出要求,要求學生在書上找出相應的知識點,講課時再詳細闡述該知識點,并輔以適當的生動的學生易懂的事例,再接合書上相應的材料,要讓學生明白書上的知識點與材料的關系。最后就是涉及到實際運用的問題了,要把該知識點擴散開來,讓學生知道與材料類似的事例都屬于該知識點,能讓學生做到觸類旁通。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起學生看書的習慣,才能讓學生懂得看書,如何看書,而不致于浪費時間。
2.要讓學生弄懂每一個概念。對于高中這種能力培養型的教學,考概念的背誦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同樣可以通過其它方式來考概念。如“物質”這個概念,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其中“客觀實在性”是它的本質屬性,物質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但同時它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這種“客觀存在”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就要求學生把它弄懂,一定要讓學生知道這是世上萬事萬物的共性,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一種共性,然后舉一些例子如石頭,桌子,人,書,空氣,我們的活動等等,這些事物的共性是什么?就是個“客觀實在”,而且是不以我們個人的主觀好惡為轉移,這種“客觀實在性”就是從這些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的東西。那么總括起來物質就是我們人類能夠看得見,感覺得到的事物。弄懂了這一概念以后,就要求學生能夠區分出我們現實中能看得見,感覺得到的東西包括我們的一切實踐活動是否是物質。
3.要求學生重視書上理論的相關的材料,學會能靈活地運用這些材料,能做到舉一反三。要求學生認真閱讀理解運用這些材料對于相關理論的材料,要有深刻的印象,能做個歸類,歸納出類似的例子,今后一看到類似的材料,就要想到與之相關的哲學原理。比如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能動作用,自覺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意識,做到主觀符合客觀,使主觀與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根據物質與意識的概念與關系,今后我們一看到類似的材料如:某一事實讓某人或某一機構(或政黨)得出了某種認識,通過這種認識來指導實踐,實踐得到了某種結果。
二、如何指導學生做題以期達到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準確解題
“一個平庸的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而一個好教師則是教學生發現真理”,在解題時,我將之改成是“庸師告訴學生答案,良師是教會學生如何自己去找出答案”。我們教師教是為了不教,我們在實踐教學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僅僅將現成的結果告訴學生,而不教會或不會教會學生如何自己去找結果,則是不負責或無能的體現。我們教學過程中在講解題時,要盡力教會學生自己如何做題,要達到能夠舉一反三的效果,讓學生通過聽講解一個題之后,能在今后遇到類似題時能自己想法去解,而不會感到為難,這就講究一個方法問題了。下面我就我所總結的一些解題方法細述如下:政治試題分客觀性試題與主觀性試題兩大類型,客觀題是保持中等型的,而主觀題則是拉差距的。而客觀題又是最易得分的但同是也是最易失分的一類題,主觀題則是綜合能力的檢測,所以政治要想得高分,客觀題須引起高度重視才行,因為客觀題得分易,你易別人也易,所以要盡量得高分才行,而主觀題則是體現能力型的,得分不易,但也更能體現出差距,體現能力,一般人是不易得高分的,基本上就是得個平均分,所以首先要把客觀題做好,盡量得高分。但主觀題也不可輕視,要盡最大努力去做,盡量與別人體現出差距,因為高考就是一種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選拔性考試。
高中政治教學同樣是一門藝術,只要我們透徹理解課程理念,突破思維定勢,充滿教學激情,優化教學模式,善于吐故納新,就一定會收獲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 杜建民.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性的
三點體會.考試周刊,2012(25)
2 李元寶.試談對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的認識
[J].學周刊,2011(29)
3 王嶸.政治教學中“問題情境—活動”模式探
析[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