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習作各有自己的目的,但閱讀與習作是密切聯系的。閱讀是習作的重要源泉,動人的故事,美麗的景色,獨到的見解,精巧的構思,優美的語言,都會在同學們的心底激成波瀾,使他們產生寫作與交流的沖動。即使是課堂閱讀中的交流,也是對學生語言與思維的有效訓練。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割裂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閱讀歸閱讀,作文歸作文,這樣就達不到閱讀促寫作的效果。因此,我們要以教材為載體,發揮教材的典范作用,并結合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和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作文,是字、詞、句、段、篇的綜合訓練,是生活、思想、語言的綜合訓練。作文教學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也是令教師和學生感到頭疼的內容。
一、調動興趣,養成習慣
在學生語文課文閱讀指導中,教師要明確目標是要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課外閱讀習慣。同時也要正視這不可能一蹴而就,然后制訂計劃,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的身心特點,向他們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做到有計劃的循序漸進。其次,教師一旦提出某種要求,就必須堅定不移。尤其是在個別學生身上表現出不良傾向的時候,更須嚴格要求,并且鼓勵先進,持之以恒。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對課外閱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后,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
二、激活閱讀,教給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能熟練地運用讀書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課外閱讀是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的活水之源,當然也是作文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可以說,學生的閱讀量與他的語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與作文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識、新信息不斷涌現的今天,積極主動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是十分必要的。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課外閱讀實踐,首先依賴于他們的閱讀興趣。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該重視指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在課外閱讀中作文。
在小學的作文教學中,有的學生作文內容空洞,有的言之無序,還有的文章冗長,抓不住重點,似“流水賬”。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期望過高,又限制得太死,而學生的知識面窄,造成小學生心理負擔過重,寫出文章沒有重點,沒有個性。學生的寫作都需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以往作文題目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平時沒有寫作材料的積累,到了寫的時候感到無話可說、無從下筆,更談不上真情實感。許多小學生一提起寫作文就感到頭疼,要么覺得沒什么可寫,要么心中有話寫不出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積累,導致動筆時“無米下鍋”。
廣泛的閱讀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積累量。努力把學生的閱讀興趣遷移到課外,這樣不僅開闊視野,增知啟智,更是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閱讀實踐,學會了讀書,內化了語言。
注重課內外閱讀,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積累,是新課程標準強調的。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可見,積累是相當重要的,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
三、積極實踐,多寫多練
首先讓學生從小接觸到社會,通過參觀、訪問、觀察、實驗、游戲等形式,豐富他們的生活,擴大他們的視野,充實他們的知識。當然,教師要教育學生熱愛生活,使他們感到集體是溫暖的,師長是可敬的,同學是可親的,童年是幸福的,家鄉是美麗的,祖國是可愛的。要積極引導學生去尋找和發現生活中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感情,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去豐富自己的生活。
其次要讓學生知道勤于動筆的好處。魯迅先生曾經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多看,指的是多讀書報,還指多觀察事物,也就是多留心周圍的事物。多練,不僅要求增加作文訓練的次數,還要求每次作文訓練有一定的質量。多寫多練,可根據教材訓練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寫一些片段,做到大小作文相結合,減少教材中作文訓練的坡度,提倡學生多寫日記,及時地記下生活中的所見所感,養成勤動筆的習慣。
四、調動積累,學會運用
做衣服要用布料,蓋房子要用木料,說話、寫文章也要有材料,這就是詞匯。有的同學掌握的詞匯很少,一提起筆來就覺得沒詞兒,腹中空空,肚子里什么貨都沒有,有的即使勉強寫出來了,也是空洞洞、干巴巴的幾條筋,顛來倒去總是那么幾個詞。我們準確地選用詞語,教育學生認真積累詞匯。我們要盡量多閱讀一些課外讀物,特別是文學名著,使自已的眼界開闊些,知識豐富些,掌握更多的字、詞、句和寫作方法。為了掌握更多的詞匯,要精讀和背誦一些范文、名篇,仔細地體會詞語的含義和用法,對一些近義詞要進行分析、比較,力求確切理解詞義。
作文教學作為一門藝術,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只有靠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