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語文教材是以培養和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中心,以培養自學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為,學生發展,大面積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為目的。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體現,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訓的一條途徑。 自改作文,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又能學生的作文能力。
關鍵詞: 小學生;培養;修改作文;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是以培養和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中心,以培養自學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為,學生發展,大面積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為目的。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體現,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訓的一條途徑。自改作文,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又能學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高年級作文教學中,我一直嘗試讓學生作文評改,談談的幾點拙見。
一、人人參與,超越自我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應是評價的主人。批改是對作文的一次鑒賞與修改的過程,作者的參與理所當然的,但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把學生置于事外,單憑教師的評改去代替學生的批改,錯失了學生自我修正的大好機會,嚴重影響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少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還錯誤地認為滿紙紅批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還要長期堅持下去,事實上,這一錯誤的做法必須及時予以糾正。語文新課標指出,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彼此的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如此看來,學生批改作文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是提高學生作文興趣和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學生的作文寫好后,讓學生自己積極參與到作文評改中來,這樣學生就能在相互評議、相互學習、相互啟發中提高寫作與修改的能力。
1.互批互改。每次抽簽決定合作伙伴,相互批改,主要改正錯別字,用得不準確的詞語,不通順的句子,用得不恰當的標點符號等,改后相互交換批改意見,指出優點與不足之處,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時,可以立刻與作者商量,達到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
2.小組評改。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種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有利于激起學生“為師”的欲望,引發作文批改的興趣。每小組由三到五人組成,由作文基礎好的同學擔任組長。小組里每人拿出自己的作文,輪流朗讀,大家逐句逐段地進行分析、評改。主要看是否符合本次作文要求,是否圍繞中心選材,是否抓住重點,條理是否清晰,語句是否通順等。讓學生了解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哪里需要改進,學生在相互補充、相互啟發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找出自己的差距,知道應該怎樣把自己的作文寫得更好。“學習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學生在互相批改中會漸漸形成濃厚的作文興趣,悟出一些作文之道來,往往會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集體交流。學生在小組評改后,選出小組最好的一二篇作文,教師用投影展示出來。然后,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大聲、自由地朗讀后,對照自己的作文發表各自的意見。哪里寫得好?為什么?給你哪些寫作上的啟迪?教師在學生討論、交流中及時予以點撥總結,提高學生對自己作文的再認識。
經過以上的環節,學生合作交流、共同評價,成為評價的主體。他們在參與評價中也對自己的作文有了更深、更廣的認識,學會了發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從而不斷超越自我。
二、注重交流合作,提倡多渠道的積累
寫作文時,學生常有“無米之炊”的煩惱。要讓他們“有米下鍋”,就要從平時入手,積極引導他們積累寫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 離不開生活。”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善于從生活中汲取寫作素材,認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庫”。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指導他們看有益的書籍,摘錄其中的好詞好 句;指導他們用小本子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記下來;還指導他們堅持寫各種“觀察日記”……一段時間后,每個學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庫”,寫作文時再也不愁 “無米下鍋”了。我還鼓勵學生“走出去”,主動與別人進行交流。讓他們把自己擬定好的作文題目、寫作提綱與別人進行探討,廣泛聽取他人的意見;把寫好的作文拿給別人評價或修改;組織他們把自己的作文編成小冊子,多方進行交流。通過交流,不斷取長補短,大大提高了他們的作文能力。
三、修改能力的培養
修改作文,是寫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人們公認:文章是改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視文章的修改能力。梁章矩說:“百工冶器必幾經轉換,而后成器。我輩為文,其理一也。”我國當代著名的作家杜彭程在談《保衛延安》的寫作經過時曾說:“在工作之余,一年又一年,把百萬字的報告文學,改為60多萬字變為17萬字,又把17萬字變成40萬字,又把40萬字變成30萬字……在四年多的漫長歲月里,九易其稿,反復增添刪削何止數次。”當代美國小說家德威爾也說,我的“作品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
四、樹立學生自改作文的責任心
是否自覺、認真地修改文章,跟人們的責任心強不強緊緊相關。拉法格說:“他(指馬克思——引者注)對他的寫作從沒感到滿意過,修改了又改,并且總是覺得文字表現沒有達到思想所達到的高度。”馬克思對寫作精雕細刻、反復修改的態度,正是出于強烈的革命責任心。毛澤東同志也指出:有些人“文章寫好之后,也不多看幾遍,象洗臉之后再照鏡子一樣,就馬馬虎虎發表出去。其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仿佛象個才子,實則到處害人。這樣責任心薄弱的壞習慣,必須改正才好。”可見,只有樹立起強烈的責任心,修改自己和別人的文章,才不會嫌麻煩,不會怕困難,對別人給自己改文章,才會持歡迎態度。也只有這樣,才會在反復的修改中提高質量。因此,教師要用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寫作實踐事例,講述修改文章的重要性,讓學生樹立起修改文章的強烈責任心。
培養學生自改作文能力,能有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是實施新課改理念的具體體現。這樣,教師不但能減輕負擔,還使學生的自改作文能力不斷提高。作為語文教師,要培養好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