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避免無效或低效的活動,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變得有效,使孩子們在課堂上對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盡量避免課后的加班輔導,形成一個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在這里,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具體談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 小學語文;有效性;策略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素質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其實就是對“有效性”的最好注釋。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避免無效或低效的活動,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變得有效,使孩子們在課堂上對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盡量避免課后的加班輔導,形成一個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在這里,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具體談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一、 定位教師角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定位教師角色、的前提 教師是一堂課的組織者,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必須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體性、積 極性為圓心,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為半徑“畫”好一節課。這就要求教師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傳遞者的角色了,而是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啟發者、合作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是課堂教學中的“婚姻介紹人”,教師只是把教材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交流,自讀自悟。學生在讀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提出的問題往往是文章的重點、難點,結合問題加以疏導,就能水到渠成。對于文中的朗讀,應讓學生自己品讀,讀出感情,讀出體會。教師在學生讀中伺機指導,或矯正目標,或提出要求,或糾正錯誤,或進行激勵,或梳理歸納。要相信學生的能力,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動腦,發揮其獨立精神,奇跡就會出現。
二、吃透教材,了解學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條件
人們常說醫生的功夫在臨床,教師的功夫在課堂。一堂好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在課堂內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并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卻是搞好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重點,把握教學難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明確教學的重點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當詳則詳,當略則略,主次分明。抓住課文的難點,設計教學的形式,問題的處理方式才不會單一,課堂教學才會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
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備好的課能否為學生所接受,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檢驗的問題,因此,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同時必須了解學生。 學生的知識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異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一個現實,處理好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這個問題,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教學生理解“飽經風霜”這個詞時,他只是說,“請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車的飽經風霜的臉是一張什么樣的臉。大家想好后,用幾句話寫出來,我給大家開個頭:‘那位拉車的才三十多歲’ ”幾分鐘后,學生寫出來的話便有飽經風霜的意思了。短短一則案例,便可知教師對于教材的把握,對學生的了解,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確確實實學到了知識,既高效又簡潔,學生不喜歡才怪!
三、創設問題情境 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我認為語文課堂教學,以“思考”為核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起點,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學生學習中,如有疑問就會引起他們的求知欲望,這樣就能激發起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探求問題奧妙的積極性。
如:我在教學《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時,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問題:“誰能說說親人是指誰?”有的學生說:“親人是指朝鮮人民。”有的說:“是志愿軍戰士。”也有的說:“親人是大娘、小金花、大嫂。”接著我把話題轉入課題:“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讓人感動的事呢?為什么他們要互稱為親人呢?”當我的問題一提出,很多同學紛紛舉手:“因為他們之間的感情深厚。”有的說:“因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許多事。”……這時,我再趁熱打鐵:“同學們說得很好,那到底是不是像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那樣呢?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自學課文吧!”學生有了要想解決的問題,就會認真讀書,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興趣也會很濃厚。經過獨立學習和思考再交流各自的學習成果。在交流中有的同學說:“大娘為志愿軍縫補衣服幾夜沒合眼,還冒著生命危險到陣地上送打糕,這些讓我感動……”還有的說:“大嫂給志愿軍挖野菜失去了雙腿……”問題情境實質上是提供了一種環境支持和思維空間,有利于學生發揮創造,它強調一個支持學生學的環境創設,讓學生自主地學習,自主地探索。因此,我們不僅可以以課題創設問題情境,還可以以課文內容來創設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四、適時的運用媒體能擦燃學生的靈性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愿望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程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新模式的構建都要立足于主體,服務于主體,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能動作用,開啟學生的心扉,積極地思維,在對知識的理解、聯想、轉化、遷移的過程中,達到能力的提高。而運用多媒體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間,學生樂于學習,當老師提出問題后,他們也樂于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 從而擦燃靈性,主動探究求知。例如我在講《觸摸春天》課中有這樣一個環節教師大屏幕出示一只美麗的蝴蝶,然后提問蝴蝶在盲女孩的手中撲閃時,她在想什么? 學生看著畫面,有的凝神靜思,有的眉頭緊蹙,有的輕輕地翻看著書、交頭接耳?在課件創造的靜的磁場中,我們仿佛感受到了學生心靈的震動、思維的閃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應是前提。此時多媒體的使用,給了學生一個充分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間。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