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老妖

最近,特斯拉汽車在美國遇到了一點小麻煩:4月7日,威斯康星州一名律師文斯·梅根對特斯拉汽車的制造商提起了訴訟,其依據是該州的“檸檬法”。那么,到底什么是檸檬法,又會給特斯拉公司帶來多大的影響呢?
拿過諾貝爾獎的檸檬
美國的汽車保有量素來是全球之首,隨之而來的是二手車交易市場的繁榮,不少中國留學生都曾干過低價淘二手車的買賣。
然而,二手車的質量問題就成了一個大麻煩:單從外表上看,很難判斷一輛二手車的質量如何,是否經歷過事故及大修等等。即便讓買主試駕兩圈,很多問題依然是會隱藏起來;直到使用了十天半個月甚至大半年后,故障才逐漸地浮出水面,讓買主后悔不迭。
而這個時候再去找賣主,未必能夠輕易找到;即便找到,人家不理你又該如何?
對于這個問題,美國加州大學的喬治·阿克羅夫教授在1970年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他認為,買一輛二手車,就像是買一個沒有打開的紙箱,購買者不知道里頭裝的是甜櫻桃(質量優良的車)還是酸檸檬(質量糟糕的車)。那么,購買者的最優策略,就是假定這是一輛質量普通的車,既不太好也不太壞,就像是“酸酸甜甜的橙子”,出一個中等價格買下來,這樣風險收益之比是最大的。
然而,對賣家而言,如果出售的是一輛精心保養、從未發生事故、性能良好的車子,遇到這樣的買家就慘了:好車也賣不出好價錢。
于是,這個賣家很可能覺得滿足不了心理價位,索性就不賣了。而對出售劣質車的賣家而言,這樣的價格還是有賺頭的,有堅持的動力。久而久之,賣“甜櫻桃”的賣家紛紛離場,剩下的盡是“酸檸檬”和“酸甜的橙子”的賣家;再惡性循環下去,最終市場里只會剩下“最酸的檸檬”,也就是質量最糟糕的二手車了,市場由此變成了一個“酸檸檬市場”。
這種奇怪的現象,就被歸結為“劣幣驅逐良幣”,其根本原因在于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基于提出這一理論的貢獻,阿克羅夫教授榮獲了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那么,這種現象該如何化解呢?從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說來看,僅僅依靠道德自律顯然是不夠的;唯一能避免“酸檸檬市場”的窘境出現的就是法律的干涉。在阿克羅夫的論文發表后不久,1975年,美國通過了《馬格努森-莫斯法案》,對于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該法案的內容十分龐雜,簡單來說,包括下面幾項 :
一旦該產品(或服務)交付消費者使用,廠商在質量保證書上所作出的承諾就是不可撤銷、不可刪減的,不允許事后反悔不認賬。
如果該產品的質量,實際上并沒有達到廠商當初承諾的那樣,則該廠商必須采取補救措施(修理、更換、退貨等)來保障消費者權益,并且不能額外收費;如果因質量問題造成了其他損失(比如因汽車剎車的問題而導致車禍),廠商也不能以商品價格作為賠償上限(除非質量保證書上已經明確說明了這一點)。
另外,對于帶有嚴重質量缺陷的產品,究竟是退貨還是更換、修理,決定權在消費者而不是廠商手中。這個法案是以提出的兩位議員的名字命名的,但更多的時候,它還是被簡稱為《檸檬法案》,因為它最初的動機,就是為了解決我們剛才提到的“酸檸檬市場”的困境。
回到二手車交易問題上來,不難看出,有了《檸檬法案》之后,二手車的買主就放心多了,哪怕你拿劣質車坑了我,我也有權找你退錢;對于那些賣優質車的賣家而言,可以名正言順地把價格提高,反正心里沒鬼,不怕以后買家來找麻煩;唯一不爽的就是那些賣“酸檸檬”的劣質車賣家——而他們正是市場應該驅逐的害群之馬。由此,市場秩序得到了維護,廠家也會有動力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行業水平因此而發展。
這,就是“檸檬法”的威力所在。
它的應用范圍,也從汽車迅速擴展到各種消費品上。而各州據此制定的州法律,大體與其類似,只不過是細節上有所區別而已。
特斯拉的麻煩
這次特斯拉電動汽車所遇到的法律問題,就是與威斯康星州制定的“檸檬法”有關。
該州法律規定,如果一輛汽車的某個嚴重故障,經銷商一年內修理了4次還沒能解決;或某個故障讓車主累計30天不能使用該車(不要求這30天是連續的),則車主有權要求制造商免費更換一輛新車,或者干脆退錢。
如果制造商拒絕這一要求,而法庭又最終裁定該車確實是“酸檸檬”的,制造商不但要全額退款、承擔訴訟費,還會被勒令賠償車主等于購買價格的款項,也就是“退一賠一”。
當然,該故障必須是足以對安全行駛、正常用車造成嚴重影響的,并且制造商在出廠時已經對此作出了書面承諾。不過,如果一個制造商對自己的汽車都不敢作出質保的承諾,估計這樣的車子壓根就沒人敢買。所以,該州的檸檬法實際上是覆蓋了絕大部分汽車的。
而提起訴訟的梅根先生,去年3月花了近10萬美元,買了一輛特斯拉的電動汽車。該車故障不斷,在買來的五個月時間里,趴窩的時間就超過了兩個月。于是,按照該州法律規定,他提出要特斯拉公司退錢,但對方沒有答應,他只好依法起訴了特斯拉公司。
特斯拉公司對此拒絕發表評論。
當然,即便這場官司輸了,20萬美元對于該公司也不過是毛毛雨而已。但是,此案一出,已經有不少律師開始在網上征集有同類遭遇的特斯拉電動汽車車主,準備發起集體訴訟(原告只需要簽署一個簡單的表格即可參加訴訟,其他的司法流程由律師包辦;原告不交律師費,如果勝訴的話,律師按照協議在賠償金中以一定比例獲得報酬)。考慮到特斯拉電動汽車之前口碑不是太好,倘若官司真的開打,那賠償金額恐怕就不是一兩百萬的事了。
把美國的“檸檬法”,與我國的《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比較一下,就會發現還是有一些東西值得借鑒的。
首先,我國的規定中,以列舉的形式,把能夠提請退貨的“質量問題”限定在發動機、變速器、轉向系統、制動系統、懸架系統、前/后橋、車身的主要零件等主要零部件上;而美國的檸檬法,則規定為足以影響安全行駛和正常使用即可,對消費者的保護范圍更寬。比如,梅根先生所主張的“影響使用”的情形之一,就是該車車門的門把手常常拉不開……
其次,我國的規定中,如果制造商無正當理由,拒絕為消費者退換汽車的,依法也只能處以1萬~3萬元的罰款,與動輒數十萬的車價相比,處罰力度實在太輕。而美國很多州的“檸檬法”,直接規定了“退一賠一”的原則,對廠家的威懾力度就大多了。
當然,考慮到我國對于汽車“三包”的規定出臺過程相當曲折,現在的規定與“檸檬法”的核心內容基本一致,也算是相當大的進步了。希望通過特斯拉公司的這場官司,能讓更多的消費者意識到自己享有的法定權利,也讓立法者進一步重視這個問題,更好地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