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穎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我們應該注意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由和諧的氣氛能使幼兒感受到心里安全,產生積極活動的欲望。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尊重幼兒,理解幼兒,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幼兒特別好勝,總想是別人知道并認可自己的想法。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我經常抓住時機,引導幼兒進行討論,通過討論來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這樣,幼兒通過思考所學的知識更牢固,而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得以形成。
1 討論的作用
操作對幼兒學習教學的意義已被廣大幼兒園教師所肯定,認為它是幼兒掌握數概念,獲得數字知識的重要途徑。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可忽視討論的作用,教育專家列烏申娜經過深入的研究后論斷:“在對兒童初步數知識的教學中,第二信號系統(數的語言)起著決定的作用”,“只有在有語言的情況下,對于各種不連續和連續的量的感性知覺和分化的。”教學實踐也證明,討論在幼兒數學教學中有著獨特的作用。因為討論是多邊的活動。教師與幼兒的討論,幼兒與幼兒的討論,你一言,我一語,能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啟發之作用;同時,討論又是探索的活動。因為討論不是單純的傳播和注入,而是在教師引導下圍繞問題的展開,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從而對問題的認識得以深化。這樣,也就能促使幼兒動腦,進行分析、歸納。因此討論與操作的有機結合,能促使幼兒把動手與動口相結合,既有利于幼兒形成初步的數概念,又有利于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2 討論的類別
以討論的時機來分可分為“隨機的討論”和“有計劃的討論”。
“隨機討論”是指根據數學的進展情況和幼兒的反饋隨時所開展的討論。如在給物體進行分類過程中,某一幼兒的分法與眾不同,則可請同組幼兒一起討論他是根據什么分的,促使幼兒探索新的分類角度。隨機討論及時迅速,針對性強,有利于幫助幼兒掃清學習過程中的障礙。他要求教師能抓準時機,在需要和可能的時候進行。
“有計劃的討論”是指教師針對某一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開展的討論,一般在操作后進行。主要是引導幼兒對數的各種體驗進行整理,如在進行過數組成的操作后,圍繞“數組成的數量關系”進行討論;在圖形分類后,讓幼兒討論圖形的特征;學習分類后討論類包含的數量關系等,通過有計劃的討論幫助幼兒對某一問題進行分析與歸納。
以討論的內容來分又可分為“比較性討論”、“肯定與否定的討論”、“選擇性討論”和“匯集性討論”。
“比較性討論”,即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內容進行比較的討論。如“長方形與正方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比較性的討論能突出兩種圖形的特征,形成對這兩種圖形較清晰的認識。比較性討論的對象之間應是既有區別又有關聯的。
“肯定與否定的討論”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內容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討論,就是“是什么、不是什么”、“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的討論。如讓幼兒認識“大于號”、“小于號”所表示的數量關系,可以舉出正例3<4和反例5<4進行肯定和否定的討論:“哪一種用法對?為什么?”“哪一種用法不對?為什么?”從肯定與否定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判斷,使幼兒掌握數量關系又快又清楚。此種討論應著重分析肯定與否定的理由。
“選擇性討論”則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內容進行選擇的討論。“哪種最好?為什么?”如出示兩份幼兒的書(同一個數)組成的作業,一份是按數組成遞增遞減規律排列的,另一份是隨意排列的,讓幼兒選擇“哪一種排列方法又清楚又好記”,以幫助幼兒掌握數組成的規律。
“匯集性討論”是在幼兒各自操作后,匯集各自的作法和體驗而展開的討論。如在讓幼兒自行分類后,說一說是怎樣分類的,為什么這樣分。通過交流、討論,反應幼兒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起到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的作用。此種討論要注重求異,以不斷開拓幼兒的思路。
3 運用討論的注意點
首先,要為討論打好基礎。這就是說,在開展討論以前幼兒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經驗與心理準備。有了這些“基礎”,討論才會水到渠成,收到理想的效果。比如要讓幼兒通過討論掌握數組成的規律,就必須在幼兒有了數組成的操作經驗,對數組成的關系有所體驗的情況下進行。在教學中,應力求避免哪種毫無準備,只求形式,不求實數的討論。筆者曾遇到那么一例,一位教師出示5個紅圓,3個綠圓問幼兒:“圓形多還是紅色圓形多?”這實際上是一個類包含問題。多數幼兒說是“紅圓多”。雖經啟發幼兒仍不領悟,于是教師進行了講解:“圓形多。因為紅圓也是圓形。”接著又出示4面大紅旗、2面小紅旗,請幼兒討論“是紅旗多還是大紅旗多”。結果多數幼兒又糊涂了:“大紅旗多。”這兩次討論對幼兒建構類包含的概念并沒起多大作用,說明幼兒缺乏關于類包含的知識基礎。這時應暫停討論,引導幼兒在分類的的操作中有意識地反復體驗類的包含關系,在多數幼兒有了相應的知識基礎與心理準備是,再進行類包含問題的討論,幼兒就能較順利地領悟類與子類的關系了。
其次,要注意討論的過程。幼兒學數學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因此討論的過程比討論的結論更重要。教師應注重討論過程中幼兒是否積極參與,是否開動腦筋,而不應片面追求討論的結果。
最后,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是激勵者,不要急于做出肯定和否定的結論,無論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意見,教室都應給與積極的反應,以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要給幼兒更多的自由討論時間,讓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寬松自由、無拘無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由他們自己討論,這樣的討論才是最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