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英
閱讀教學中,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和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指導學生質疑,引導探究,讓他們自主參與閱讀實踐可增強學生的能動性;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自學的能力,有助于增強學生閱讀的獨立性;創造條件,正確評價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基礎和保障。 關鍵詞:閱讀教學 主體性 創造性思維 閱讀教學是小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各種能力的重要環節,對于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對于學生世界觀的形成,道德品質、意志品格的培養都有著很大的作用。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工作實踐中,我試對在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優化閱讀教學過程,進行探索。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個性發展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致力于導。只有教師與學生協調一致,主體主導積極配合,形成合力和共振,才是主體參與閱讀教學的理想境界。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實踐中,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做法:
1 創境激情,培養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很現實、很活躍的心理成分,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學習的最佳動力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同時,興趣又總是與情感密切聯系著的,反之,消極的情緒體驗則往往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許多教育家非常重視情緒體驗在學習中的作用,主張教學要依靠和利用教學材料,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習的充沛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 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體裁多樣,內容非常豐富。教師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為核心,從課文內容入手,通過各種途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設備,創設與教材有關的具體生動的情境,靈活設計教學過程,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情感,提高他們閱讀的積極性。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話故事,如《狼和小羊》、《狐貍和烏鴉》、《美麗的公雞》等。教學時,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讀、或表演,寓教學于活動中,學生很容易進入教學情境。像《曹沖稱象》、《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等課文則可以用實驗演示法教學,把課文內容展示給學生看;《田忌賽馬》、《新型玻璃》等課文教學時,可讓學生上臺來當解說員或推銷員,這樣,避免了教師一味地靜態地講解,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或動眼觀察等主體性活動中學習課文,效率更高。而《黃繼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敘事性的課文和《秋天》、《桂林山水》之類的以寫景為主的課文,教學時,如果能利用錄像或多媒體電腦使書面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聲、光、形、色,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他們學習的興趣會更濃。 創設情境根據教學的需要,可靈活地運用于導入、講解、總結等各個教學環節。教師要把握好閱讀的激趣點,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真正領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閱讀的愿望更強烈。
2 指導質疑,引導探究,增強學生參與閱讀的能動性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們應該在教學實踐中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各種質疑探究活動,將他們置于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這一閱讀過程的主要承擔者地位,讓他們體驗獨立自主閱讀的學習經歷,積極動腦、動手、動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小學生學習語文也是這樣。問題和疑惑既是學生求知的興奮點,又是教師誘導學生熟讀精思的良機。激發學生自己質疑問難,并通過積極思考,討論爭辯,達到釋疑。這是比教師直接回答要高明得多的舉措,不僅克服學生的被動情緒,使課堂氣氛活躍,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還能使學生閱讀的良好習慣和能力得到增減和提高。
閱讀教學中輔導學生進行質疑,既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發現別人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又要科學引導,把一些質疑的方法介紹給學生,提高質疑水平。首先,可以從課題上質疑。如從《飛奪瀘定橋》這個課題就可以提出“誰?”“什么時候?”“為什么?”“怎樣?”等幾個問題。教師適當整理就可誘導學生一步一步讀課文,理清文章順序及重點。其次,可以從字詞入手質疑。如學習《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時,有學生就提出:“課文中‘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從發起沖鋒到戰斗勝利才二十分鐘這兩個句子中的‘才字意思相同嗎?”這樣的問題就很有價值。另外,還可以從句子入手進行質疑。《小木船》一課中開篇點題“每當我看到珍藏在抽屜里的精致的小木船就想起陳明來。”學生圍繞這個句子提出以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珍藏小木船?”“他為什么一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陳明?”“陳明是什么人?”因而引出下文。當然,可以引發學生質疑的方法有很多,這就要靠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去摸索。
對學生的提問,教師要能敏捷地作出恰當的處理,從而提高他們設疑、質疑的能力。因讀書而馬虎而產生的疑問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去釋疑;游離于學習任務以外的疑問,要適當冷處理;經過自己學習,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疑問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具有導向性的疑問要表揚提問的學生,并組織討論、研究。 提出問題了,就要訓練學生自主地探究,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根據具體的內容和問題的難度,探究可以是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在這個積極交往、主體參與的過程中,學生活動的空間增大了,思考的時間充分了,表述的機會增多了。他們的想象力、語言的感受力和概括力、口頭表達的能力、在閱讀中捕捉、分析、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都得到訓練。當問題解決了,他們會有眼前豁然開朗之感,獲得成功的喜悅,學習更有勁頭。探究的過程就是訓練的過程,一切訓練都是從學生這個主體出發,又落實到了學生身上的活動。讓學生質疑探究是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增強他們參與閱讀的能動性的必由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