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琴
高中英語(SEFC)閱讀課文具有題材廣泛、體裁各樣、語言知識豐富等特征,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模式常常是單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學方式只是把課文作為單純向學生傳授語法及語言知識的載體,忽視了培養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傳統的閱讀理解提問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對所閱讀文章的表層理解層次上。閱讀是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也一直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目標。筆者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得出如下幾點體會:
1 充分了解影響閱讀理解的因素
影響閱讀理解的因素很多,包括語言知識、認知技巧、個人經歷、世界知識等等。語言知識包括詞匯、語法、語篇等不同層次,是理解語言的基礎。讀者在閱讀時不能一個詞一個詞地理解,有效的閱讀,應該更多地關注關鍵詞或語意群。背景知識是影響閱讀理解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學生的已有知識、經歷、概念能力、理解模式、情感、情緒以及其他種種非理性因素構成了學生的認知圖式,這些因素相互影響,從而使讀者在閱讀能力方面存在著差異。
2 培養學生識別不同層次的語言信息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把重點放在詞匯意義上,本文常常被看作是用來教給學生詞匯、用法的,讀文章就是為了記住所有的單詞、詞組以及語法結構,結果學生形成了在閱讀中一個個詞、一句句話讀的習慣。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效率,老師需要做的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是要引導學生識別意群和關鍵信息,使學生不要過多地關注每個單詞的詞義。這樣,在閱讀中,他們才能讀得很快,更好地記住關鍵的信息。老師可以教學生練習劃分意群或拿一些已經劃出意群的短文給學生讀,關于基本句型的知識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長句中的重要信息。
其次,關于指示詞、連詞的知識和練習也是必要的,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句與句、句與篇的關系。教師必須想辦法讓學生了解到一篇文章是怎樣通過不同方式使眾多的句子以及多個段落構成一個完整的、有一定主題的篇章。
再次,語篇知識對閱讀的作用也不可忽視,老師應通過講授或練習教給學生常見的篇章結構和信息流模式,寫綱要或縮寫也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
最后,學生應學會識別文章的功用即作者的寫作目的,作者寫作此文章是為了描述、議論、勸說還是僅僅是為了娛樂?他是在擺明事實還是發表個人看法?是直截表明觀點還是通過反諷等手段?所有這些問題對于理解都是很關鍵的。老師必須教給學生常用的標識符號以及怎樣通過各種線索識別作者的意圖。
總之,老師應該通過各種手段改變學生拘泥于一詞一句的習慣,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更高的語言層次上,學會從客觀上把握文章的意思。
3 練習閱讀技巧
閱讀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據不同的情況靈活變化的,一個高明的讀者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調整自己的閱讀技巧和速度。一成不變的閱讀方法只會在很多時候浪費過多的時間,而且會由于沒有重點而記不住真正重要的信息,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失去閱讀的信心和興趣,導致惡性循環。因此,老師有必要教給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并引導學生靈活應用。
閱讀方法常提到的有預讀、略讀、瀏覽、依上下文猜測、推測等等。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怎樣依據不同的閱讀目的或閱讀任務選擇不同的策略,而且要使學生自如地進行策略的切換和綜合運用。
4 將背景知識融合到閱讀教學中去
背景知識在閱讀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由老師來介紹,也可以通過閱讀材料本身給出。背景知識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包含專業知識、社會文化知識等。因此,在教學中除了要介紹相關專業、文化知識以外,社會背景也不能忽視,因為閱讀中造成誤解的往往就是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差異。
5 將情感、社會因素融入到教學中去
老師可以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討論、相互競爭等,同時,老師也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調節。比如,告訴學生遇到生詞或難句時不要慌張,保持冷靜,并采取恰當的猜測技巧解決困難;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設定恰當的學習目標,記錄自己的學習成績,適時地鼓勵自己等等。
閱讀的關鍵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層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對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綜合能力能起關鍵的作用。借助形式圖式模式,教師可引導學生弄清文章的文體思路,了解各種不同體裁的課文的結構特點。例如教”Earthquakes” 時引導學生歸納出文體思路是accidents—— causes —— solutions—— prediction.借助文章體裁結構幫助理解文章實際上也是一種閱讀策略,同時也有助于學生下一階段完成重建語篇的表達訓練。借助內容圖式,教師可啟發學生尋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線索去激活自己大腦中相應的背景知識內容圖式。例如教“Earthquakes”時引導學生回憶“板塊學說”(plate tectonics)相關內容,將文章內容與大腦中的相關信息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細節內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寫作態度、寫作意圖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語言圖式在閱讀理解中起著基礎的作用,沒有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就發揮不了作用。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提高學生識別文章中詞、短語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時引導學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這樣做,學生讀懂文章的能力才會逐步提高,下一階段進行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才會有基礎。總之,綜合利用形式圖式、內容圖式、語言圖式來指導二讀課文,對提高學生閱讀綜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總而言之,開展學習者閱讀培訓對于培養學習興趣,提高閱讀效率有著積極的意義。在這方面,老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提供可供學生自己從本文中提取意義的策略和方法。所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通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自如地運用各種策略,閱讀效率才能得到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