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強
【摘要】通過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通化市發展城鎮化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其結論是:通化市作為東北東部地區中心城市;東北地區重要的鋼鐵產業基地和以醫藥、食品為主的健康產業基地;吉林省的近海經濟區、出海門戶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應確立“兩區三軸一帶”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實施區域合作、都市區整合、中心帶動的城鎮化發展戰略。
【關鍵詞】通化市;城鎮化發展戰略;SWOT分析法;發展框架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一、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提出來的,他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的方法。SWOT分析是把組織內外環境所形成的機會、風險、優勢、劣勢、四個方面的情況,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以尋找制定適合本組織實際情況的經營戰略和策略的方法。
二、實例應用
通化市在市域范圍內推進城鎮化規劃中應用了WOT分析。鑒于通化市市情,簡單的應用了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
1.通邊近海、縱橫貫通的優越區位。吉林省作為內陸省份,一直強調擁有完成出海口的訴求。通過比較,在吉林省擁有三個出海口的基本構想中,通丹出海口方案更具可行性。通丹一體化的企業與民間期待十分強烈,自下而上的力量充足。通化與丹東兩地政府合作的熱情很高,并進入了實質性的操作階段,如通化陸港的建立,丹東的通化業主碼頭,都是構建通丹經濟帶進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2.山水宜居、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通化市地處長白山西南麓,幅員1.5萬平方公里,境內大小河流千余條,人均占有量是吉林省平均水平的1.8倍,經哈尼甸子泥炭沼澤生化降解的通化城市水源水質在東北首屈一指。森林覆蓋率62.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國家重點林區;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3平方米;市區空氣環境質量二級以上天數近300天。鴨綠江水系的渾江干流穿城而過,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城相融,山水相依,是一座天然的生態氧吧,通化市山水的尺度比例也是最佳的。優越的生態環境不僅是城市高質量生活與生產活動的基本保障,而且將成為與其他地區競爭的巨大優勢,成為通化市起飛的重要動力。
3.林礦遍布、人文薈萃的發展資源。水資源:通化市水資源十分豐富,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都不會受到水資源問題的制約。通化市境內河流分歸鴨綠江、松花江水系。最大河流有鴨綠江、渾江、輝發河。中朝界河鴨綠江流經通化市至遼寧省丹東市入黃海;渾江流經白山、通化、桓仁、集安匯入鴨綠江;輝發河系屬松花江水系主要支流,經柳河、梅河口、輝南、樺甸人第二松花江。
4.明星璀璨、多業并舉的產業體系。通化市是東北東部地區擁有著名工業品牌(企業)最多的城市,通化市的三大支柱產業即醫藥、冶金、葡萄酒都在全國享有一定的聲譽,涌現出了一大批明星企業與明星產品。并且近年來通化市圍繞著三大品牌資源,著力培育能源、新型建材、機械制造、旅游等優勢產業,現代物流業、綠色食品加工業也方興未艾,通化市初步形成了多業并舉的產業格局。
開拓進取、獨樹一幟的創業文化通化發展的文化優勢中最大的亮點是民間創業文化。通化的民營企業力量雄厚,民營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和對財政的貢獻率都達到60%以上,涌現出了修正、萬通、東寶、振國等一批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在改革開放30年的經濟改制過程中,通化企業內部的潛能和群眾的創業熱情被激發出來,民間創業的積極性很高,逐漸成為推動通化市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二)劣勢(weakness)
1.城鎮化發展速度緩慢,城鎮體系結構不盡合理。通化市的城鎮化發展速度,落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提升通化市的城鎮化發展速度是一項重要任務。通化市的城鎮體系結構不盡合理,市域小城鎮居多,缺乏具有集聚效應的大城市與中等規模的城鎮。城鎮之間聯系不夠緊密,主要是行政上的縱向關系,缺少橫向的經濟聯系和統一的基礎設施規劃。
2.中心城市發展空間不足,產業布局分散。作為地方的中心城市,通化市地處長白山腹地,具有明顯的山區特點,建設用地嚴重不足,現有的發展空間十分有限。通化市必須通過有效的策略,破解這一發展困境。
(三)機遇(opportunity)
1.國家對區域性發展戰略的重視。國家對內陸地區政策支持主要目的是實現產業模式扭轉,催生經濟內生動力,以及縮小地域之間的差別,賦予區域先行先試的權利,這是難得的發展機遇,通化市應該從城鎮化發展模式創新方面,或者從跨省區域合作等方面人手,依托“通丹經濟帶”、“東北東部經濟區”等平臺,爭取將未來發展納入到國家層面的戰略中,獲取后金融時代發展的天時之利。
2.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長效支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東北地區城市發展的宏觀環境,充分利用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各項政策支持,是推進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發展條件之一。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對通化市城鎮化的發展影響體現為直接與間接兩個方面。直接影響上,通化市是東北地區的老工業基地、同時又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冶金產業等可以直接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對接,未來老工業基地政策將繼續促進通化市工業化的發展。間接影響上,依托國家投資拉動和政策扶持,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迅速,政府職能轉變和企業改革步伐明顯加快,市場經濟體制走向健全完善,通化市通過產業對接、市場一體化等形式,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3.吉林省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戰略部署。吉林省統籌推進具有吉林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建設,著力實施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經濟社會走向良性循環、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道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省委省政府又出臺了《關于統籌推進吉林特色城鎮化的若干意見》。《意見》中鼓勵和支持各級政府和部門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解放思想、敢于創新、大膽實踐、先行先試,并在積極推進戶籍制度及相關配套改革、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強化金融支撐、發揮市場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政策導向。這就意味著給通化市城鎮化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間,對于敢于創新與實踐的通化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四)挑戰(thremen)
1.既往的開發過程造成一些環境問題,未來還將承擔生態環境保護重任。早期粗放式的工業發展模式,給通化市的生態環境帶來了一些現實影響,如受二道江區鋼鐵工業的環境影響,不適于潔凈工業的進入,城市的發展空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早期煤炭開采造成部分地表塌陷問題,嚴重影響了當地生產生活。另外,通化市肩負著打造山水宜居城市與長白山生態保護的重任,在部分項目的擴展和引入上,受到一定的制約,客觀上影響了一部分產業的發展。另外,在全省和東北地區的發展分工中,通化還將在一定程度上承擔生態屏障的重任,保護環境和進行和生態建設是重要擔當。因而通化的城鎮化和經濟發展要有新的思路,需要摒棄污染一治理、再污染一再治理的惡性循環,在項目引進環節嚴格把關,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看問題,充分發揮通化市的環境優勢,在生態環境的高地上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
2.高能耗的產業結構,直接面對節能減排的壓力。通化市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壓力增大,工業比重、工業內部高耗能行業比重均偏高,未來發展將受到較強的資源約束和環境挑戰。通化鋼鐵產業不僅是通化的支柱產業,也是支持吉林省經濟建設的主要支撐。通化市的產業發展,特別是冶金產業的發展,只有通過技術升級、提高科技含量、延長產業鏈條等相關措施來緩解能耗壓力,促進產業升級。
3.非農業勞動力缺乏,人才流失同時人才引進不足。由于通化中心城市發展規模較小,設施水平、工資水平、發展機會等方面與大城市有一定的差距,造成了許多人才的外流,對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強。
三、確定發展戰略
基于SWOT分析確定城市性質定位為東北東部地區中心城市,東北地區重要的鋼鐵產業基地和以醫藥、食品為主的健康產業基地。吉林省的近海經濟區、出海門戶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
(一)區域合作戰略
立足東北東部地區,積極融入長吉圖和環渤海經濟區,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參與多層次的區域合作。利用區位關系、交通設施改善的機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不斷提高整體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
(二)都市區整合戰略
通過通化市區、通化縣、柳河縣東部和集安市北部鄉鎮的空間整合,積極推進通化市縣之間的一體化進程,重點推進通化中心城區和通化縣快大茂城區的同城化進程,快速提升通化中心城區的區域輻射功能,積極培育通化都市區,提升通化市區域競爭力。
(三)中心帶動戰略
集約、優化利用各類資源,不斷壯大中心城鎮的服務和輻射帶動能力,實現區域的整體協調發展。完善生態基礎設施,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未來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基礎條件。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建立城鄉空間協同發展的良性機制,建成覆蓋城鄉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四)城鎮化道路
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要求,強化通化都市區集聚發展,推進縣域城鎮集中發展,走以通化都市區引領、梅柳輝協作區共同發展,集錫軸產業走廊帶動的集中城鎮化道路。“四化”同籌,實現通化市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全面發展。通化市城鎮化未來發展,注重強化中心,構筑支點,區域聯動,城鄉互動,重點發展中心城市、縣城所在地和鎮,著力突出通化市城鎮化的軸區帶動、健康產業和城市山水特色。
四、構筑發展框架
規劃“兩區三軸一帶”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構筑通化市經濟戰略支撐的市域發展框架。其中,“兩區”為市域中部的通化都市區、市域北部的梅柳輝協作區。突出了中部的核心作用,強化了北部的區塊優勢;“兩軸”為集錫線城鎮發展軸和鶴大線城鎮發展軸;“一帶”為市域南部的鴨綠江旅游發展帶,注重了南部的生態特點。
【責任編輯:劉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