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宇 李林 劉中原 劉耀文
【摘要】貧困與脆弱的生態環境相伴相生,在我國西部地區表現明顯,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態和貧困問題尤其嚴重。塔里木河流域脆弱的生態環境和貧乏的自然資源使得當地的居民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資源利用率低,貧困發生率高。當地政府應打破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不良循環;實施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綜合整治;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在反貧困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只有合理地選擇開發模式和發展戰略,充分發揮資源潛力,才能擺脫貧困,走上人口、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塔里木河流域;生態脆弱;貧困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B
一、前言
可持續發展和貧困是當今人類社會最為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貧困往往又與脆弱的生態環境相伴相生,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強度的不斷加大,許多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生態不斷惡化,嚴重威脅人類生存方式。貧困與生態環境脆弱之間的惡性循環,在我國西部地區表現得非常明顯。本文通過研究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態問題和貧困問題,分析在我國典型的生態脆弱區的貧困與生態惡化的關系。
塔里木河流域是環塔里木盆地的阿克蘇河、喀什噶爾河、葉爾羌河、和田河、開都-孔雀河、迪那河、渭干河與庫車河、克里雅河和車爾臣河等九大水系144條河流的總稱,流域總面積102×104kmz,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流域。該流域地處歐亞大陸腹地的干旱區,是綠洲與沙漠的過渡帶,生態環境脆弱,隨著人們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塔里木河流域水環境與自然生態退化嚴重,植被蓋度降低,土壤鹽漬化和荒漠化過程加劇、環境災害日趨嚴重。
塔里木河流域范圍內(包括源流)分布著新疆天山以南的五個地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和和田地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四個師(農一師、農二師、農三師和農十四師)。目前,人口總計為1083.9萬人,約占新疆總人口的49.1%,其中82.5%為少數民族,農業人口占71.4%。2011年實現GDP總值1901億元,僅占新疆的28.7%,人均GDP為17538元,遠低于新疆平均水平(30087元)。其中和田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的人均GDP分別為6172元,8664元和10558元,分別為新疆人均GDP的l,5,1/4和1/3。塔里木河流域的42個縣市(不包括生產建設兵團的市),其中就有21個國家級貧困縣、1個自治區級貧困縣。
二、塔里木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問題分析
(一)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系統脆弱
塔里木河流域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年日照時數在2550-3500h,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1740kw·h/(口·a),平均氣溫多大于10℃。塔里木河流域因為遠離海洋并被高山環繞,使整個流域降水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50~100mm,為全國平均降水量630mm的10%左右,塔里木盆地內部降水量不足20ram,蒸發強烈,年蒸發量高達1800-2900mm,蒸發指數大于4。塔里木河流域除降水在100mm以上的個別區域生長有荒漠植被外,絕大部分區域是沙漠和戈壁,林木覆蓋率為5.6%,不含灌木林的覆蓋率1.58%,遠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流域內的42個縣沛)中有29個縣(市)有沙漠分布布。這種惡劣的環境,決定了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系統非常脆弱。
(二)自然災害多發,農業生產不穩定
塔里木河流域是自然災害的多發地區,其中對農牧業影響較大的災害有:干旱、風沙、冰雹、地震等,特別是沙塵暴、近來年發生頻率不斷加快,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如位于塔里木流域南緣的和田地區,每年的降塵天數高達260多天,其中發生嚴重沙塵暴的天數高達60天左右,年平均降塵量為129.46t/km2,最高降塵量達619.08t/km2。風沙掩蓋了村莊、吞沒了農田、阻塞道路渠系,使林果農作物嚴重受損,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脅了群眾生命安全。據遙感像片測算,近30a來被流沙淹沒的良田達3.10×104hm2,沙漠化的土地和草場面積達3×1 06hm2。塔里木河流域是新疆地震活動強烈和地震災害嚴重的地區之一,2010年,新疆全年發生5級(含)以上地震3次,2011年為8次,2012年9次,絕大多數地址是在南疆地區的塔里木河流域轄區內。
(三)水資源嚴重匱乏,農業生產環境惡劣
塔里木河全長2179公里,是中國第一大內陸河。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塔里木河三源流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進入干流的水量不斷減少,葉爾羌河在近10年內,僅1994、2004年和2005年有水補給干流,和田河季節性補給干流,阿克蘇河是塔里木河干流的主要徑流來源。干流來水減少直接導致下游水量減少、河床斷流、終端湖水干枯,不利于農業生產。如阿拉爾水量從20世紀50~60年代的50億m3減少到目前約40億m3。1970年塔里木河下游的大西海子水庫以下363公里長的河道長期斷流,塔里木河尾的臺特瑪湖于1974年干涸。隨著源流區水資源利用不斷增加,地下水位普遍降低,英蘇至阿拉干河段的地下水位,20世紀50-60年代,水位約為3m~5m,1973年為6m~7m,1989年為8m~10.4m,1999年為9.44m~12.65m。隨著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礦化度也升高,干流除8月為淡水外,其余各月則為微咸水、半咸水和咸水。土壤次生鹽漬化現象突出,例如,在和田地區,20世紀末土壤鹽漬化面積已達8.43×104hm2,其中,耕地鹽漬化面積占和田耕地面積的15.78%。
三、塔里木河流域貧困狀況分析
(一)貧困范圍廣,貧困人口多
國家確定的新疆扶貧重點縣中,國家級27個,其中塔里木河流域有21個(和田地區7個:墨玉、皮山、于田、洛浦、策勒、民豐、和田縣;喀什地區8個:塔什庫爾干、英吉沙、疏附、疏勒、葉城、伽師、岳普湖、莎車;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3縣1市:阿克陶、烏恰、阿合奇、阿圖什市;阿克蘇地區2個:柯坪、烏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確定的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共276個,塔里木河流域貧困重點鄉為216個,占總重點鄉78%。塔里木河流域21個國家級貧困縣的重點貧困鄉有200個,占全疆貧困重點鄉的7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扶貧重點村有3606個,塔里木河流域貧困重點村占總重點村83.5%,貧困重點村阿克蘇地區233個,克州192個,喀什地區1282個,和田地區1305個。塔里木河流域的和田地區、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這三個地區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扶貧對象有266萬人。
(二)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
塔里木河流域的和田地區、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這三個地區是集高原荒漠地區、貧困地區于一體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這個三地州貧困發生率達55%以上,還有64萬農牧民居住在海拔1500至4800米的偏遠深山區。從塔河流域貧困地區的收入水平來看,2005年和田地區、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貧困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443.21元,是新疆農民平均收入水平的58.1%,是全國農民平均收入水平的44.3%。201 1年和田地區、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貧困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比新疆農民平均純收入水平低1686.64元,比全國農民平均純收入水平低3221.78元。對于塔河流域的貧困居民來說,家庭經營純收入是主要純收入的來源,在2005年家庭經營收入占總收入的86.2%;在2011年家庭經營收入占總收入的82.8%;家庭經營純收入中以農業純收入為主,在2005年農業收入占家庭經營純收入的58.9%,2011年家庭經營收入占總收入的61.3%。見下表。
四、塔里木河流域貧困與生態環境惡化的關系分析
《經濟學》中的生產是投入轉化為產出的活動,是將生產要素進行組合以制造產品的活動。人類進行生產活動時,首先依靠的是當地的自然資源,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個地區的地理條件和資源察賦,對于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都有很大的影響。塔里木河流域地處歐亞大陸腹地,是我國典型的干旱區,植被種群數量少且覆蓋度低,水體自凈能力低,土地易遭沙漠化和鹽堿化,生態環境脆弱。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如果手段粗放,毫無節制,導致了本身就比較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認為:貧困意味著貧困人口缺少獲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造成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貧困地區由于生態環境惡劣,脆弱的生態環境和貧乏的自然資源使得當地的居民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人們不得不對有限的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發,特別是大量的開墾耕地,進行廣種薄收式的生產方式,耕地的擴大,必然導致林地、草場面積的減少,涵養水源能力的降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結構穩定性較差,對環境變化反映相對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發生退化,由于生態環境退化而使土地更加貧瘠,生產條件惡化,產量下降,從而導致貧困人口更加貧困。同時貧困地區生態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生態治理能力低下,生態環境惡化會使貧困人口的生存條件進一步惡化。
塔里木河流域由于深居歐亞大陸腹地,交通不便利,經濟不發達,貧困地區生產以農業為主,貧困的居民迫于生計而不斷開墾,耕地的擴大,農業用水量亦增大,致使生態林地用水量減少,從而引起塔里木河下游的荒漠植被面積日趨減少。例如,20世紀50年代塔里木河流域大規模農墾之前,塔里木河干流自然綠洲生態系統結構完善,大規模開墾后,大片胡楊林地和草甸場逐漸變為耕地,1994年以來,塔河干流地區新開荒地已超過3.3萬hm2。據不完全統計,上個世紀50年代至今,塔里木河流域的天然胡楊林面積也由52萬公頃銳減至35萬公頃,減少三分之一,塔河流域荒漠植被的減少,荒漠化日益威脅著塔里木河流域的綠洲農業生態系統。有限的水資源限制了農業的發展,恰拉和鐵干里克灌區60年代開墾耕地約2.67×104hm2,由于缺水灌溉,放棄了1.16×104hm2,1995年實際播種面積只有1.33×104hm2。同時,農業的迅猛發展,把大量的水截流,由于農田灌排設施不健全,大水漫灌造成大面積耕地次生鹽堿化,下游水量減少,河流斷流,荒漠植被衰敗死亡,土地沙漠化加劇。荒漠化和鹽堿化導致土地更加貧瘠,耕地單產不斷降低,最終加劇當地人民的貧困境遇,形成了生態環境和貧困之間的不良循環。
總而言之,塔里木河流域脆弱的生態環境和貧乏的自然資源使得當地的居民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資源利用率低,貧困發生率高,人們不得不對有限的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和經營,導致綠洲生態系統破壞,荒漠化和鹽堿化加劇,生產環境更加脆弱,缺水現象更加嚴重,土地更加貧瘠,生存壓力更大,資源利用率更低,加劇了對人類生產和生活行為的制約,貧困發生率更高,并最終陷入“生態環境脆弱一低效生產一貧困一掠奪資源一生態退化一進一步貧困”的惡性循環圖。
五、塔里木河流域緩解生態惡化和貧困的對策建議
在反貧困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只有合理地選擇開發模式和發展戰略,充分發揮資源潛力,才能擺脫貧困,走上人口、資源和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打破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不良循環
搞好塔里木河流域整體規劃,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統籌兼顧源流區上、中、下游的實際情況合理調配,引入約束機制,控制上游,治理中游,保護下游,制定完整的上游、中游、下游供需水一體化管理制度。粗放的農業耕作方式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引起的過量用水使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和鹽堿化加重,因此,堅持以水定地的原則,適度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灌溉效率,大力推廣噴灌、滴灌、微灌等節水農業新技術;改良中低產田,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的產量,這樣即解決人民糧食需求又保證足夠的生態用水;加強蓄水、引水設施建設、提高渠系防滲能力和加強排水設施建設,提高水利用率的同時,還要防止綠洲內部土壤鹽漬化。為防止水源污染要控制農藥、化肥、農用塑料薄膜等的施用種類和用量,針對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的特性,發展生態農業。
(二)實施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綜合整治
首先,結合塔里木河流域內的實際情況,優化塔里木河流域農用地利用模式,發展農林牧復合生產經營。本著流域內土地資源“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荒則荒”的原則,在流域有計劃地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加強塔里木河流域灌區外同喬灌草綜合防沙體系建設,發展人工經濟林、草和荒漠高效生態產業,改善塔里木河流域生存環境。其次,嚴格限制土地開發,大力推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根據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要求,編制和落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嚴格限制土地開發,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土地利用條件,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單一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導致農戶收人低下和無法擺脫貧困,要實現貧困人口的真正脫貧,就必須改變貧困地區的產業結構,拓寬貧困人口增收的渠道。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經濟增長與減少貧困的有效方式。利用塔里木河流域豐富的光熱資源優勢,采用“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技術,發展優、特、高效農產品,逐步減輕農業生產對水資源的過度依賴。發展特色產業要因地制宜,促進整個區域特色產業鏈條的形成。鞏固和提高糧食、棉花等主導產業,扶持和發展林果業、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業等特色優勢產業,促進民族特色家庭手工業的發展,如維吾爾小刀、花帽、地毯、絲綢等特色產品,拓展貧困農民的就業渠道及增收空間。調整經濟結構,在經濟結構上重點突破二、三產業,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大力推行“公司+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鼓勵龍頭企業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延伸產業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旅游業,挖掘本地的旅游資源潛力,形成獨具特色的民俗游和沙漠旅游,帶動運輸、餐飲、服務等第三產業發展,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減輕農業人口對水資源承載的壓力。
(四)增強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
貧困人口由于物質資本積累少、自身資本積累能力有限,需要通過資金扶貧給予支持,但輸血式扶貧并非經濟增長的充要條件,只有增強貧困者的造血能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才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因此要加強貧困地區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首先,政府應加大對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本投資。要強化農村基礎教育,提高中小學入學率和普及率。將國家教育經費優先補助貧困家庭子女入學的費用、鄉村教師生活補貼費及鄉村學校設施建設的費用。協助貧困地區興辦學校,加大“雙語”教育投資力度,使貧困的少數民族居民接受更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消除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語言障礙。其次,由政府牽頭,通過農業技術推廣站、定期技能培訓等多種途徑和方式,推動先進適用技術在的貧困人口中推廣應用,保證貧困人口能夠得到最需要的技術服務,培養和鍛煉貧困居民的生產技能,提高勞作效率。結合外出務工人員的需求,加大對貧困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對貧困居民進行專門的技能培訓,切實提高其就業能力和收入能力。最后,完善貧困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農村貧困地區特有的養老保險體系,建立以“政府籌資為主、個人適當繳納”為基本原則的農村貧困地區養老保險制度,對那些無法參與養老保險的農村老年貧困人口,政府應給予基本的社會救助。完善貧困地區合作醫療制度,實行“個人繳費、集體扶持、政府資助”的籌資方式運轉。